2004年8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青島、大連等七家保稅區與臨近港口聯動發展,實施區港聯動,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全國保稅區由此進入了新一輪的先行先試、創新發展和競爭之路。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
青島區港聯動建設,2月18日至24日,由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以及青島保稅區組成的聯合考察組,對上海、大連、張家港、深圳、海口等地保稅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兄弟保稅區發展情況,學習各保稅區推進區港聯動的經驗和做法。
考察組所到之處,各保稅區只爭朝夕、飛速發展的態勢,令人震驚;區港聯動建設的實際進展,令人敬佩;當地政府上下一致、相互協調、傾力支持、一路綠燈的大手筆運作,令人贊嘆。值得我們深思,也值得我們借鑒。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一期1.03平方公里建成后,二期2.73平方公里也將于年底封關運營。2004年底,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的上海洋山保稅港也獲得海關總署的批復
2004年,外高橋保稅區各項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總產值完成513.8億元,同比增長26.1%。進出口貿易額完成306.3億美元,同比增長46.3%;其中出口額完成87.6億美元,同比增長80.6%,分別約占上海市和浦東新區的10%和50%左右。各類稅收完成285億元,同比增長26.7%。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保稅物流園區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內首家進行“區港聯動”試點的特殊經濟區域,也是上海市“十五”期間重點規劃項目。其試點區域面積1.03平方公里,2004年4月15日,通過國家封關驗收。項目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目前入園經營的世界著名船務公司和跨國物流公司已有17家。預計今年12月整個園區將基本建成。它的建成將有助于保稅區與港口在產業規劃、產業布局和產業聯動等方面進行功能整合,實現海關監管模式的突破,從而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拉動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進一步發展保稅區倉儲物流,是對我國保稅區功能轉型的積極探索。
今年,上海又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作出新貢獻為目標,加快“區港聯動”步伐,進一步促進上海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持續協調發展。上海市外經貿委、市信息委、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上海海關等部門密切合作,從硬件措施、體制機制、政策體系、信息平臺四個方面加快“區港聯動”的步伐,有效提升區域的聯動效應,率先實現物流全程電子化,形成區域間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據了解,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一期1.03平方公里建成后,二期2.73平方公里也將于年底封關運營。2004年底,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的上海洋山保稅港也獲得海關總署的批復,洋山保稅港將在2010年達到1500萬標箱的吞吐能力。
為進一步擴大保稅區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上海浦東新區政府2004年還將周邊面積為100平方公里的3個鎮,劃歸保稅區管理,以保稅區管委會為核心成立功能區管委會。
大連保稅區
2004年8月20日,大連市政府在取得區港聯動試點資格后,立即作出了“把保稅區管理范圍擴大到大孤山半島”的決定,大連保稅區的管理范圍也由此擴展到了64平方公里。遼寧省委、省政府于去年12月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決定》,把區港聯動的范圍逐步擴大到大孤山半島,爭取將大孤山半島建成自由貿易區
2004年,大連保稅區實現工業總產值60.4億元,同比增長28.4%;實際利用外資2.46億美元,同比增長145%;綜合財政收入6.58億元,同比增長59%;進出口額22.7億美元,同比增長21.9%。
有人形容大連躋身第二批“區港聯動”試點,是搭上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賦予區域特殊經濟政策的最后一班車。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之所以能垂青大連,完全是大連保稅區主動爭取、創造條件的結果:
2004年,大連保稅區在抓好區港聯動試點申請工作的同時,提前啟動試點區域———保稅物流園區監管及隔離設施建設工程。國務院正式批準區港聯動試點后,各級部門緊密配合,協同作戰,16家施工單位和監理公司的千余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堅持24小時作業。于同年11月24日,順利通過國務院驗收。成為上海保稅區之后,第二家封關運作的區港聯動試點區。而此時,距國務院批準大連籌建區港聯動試點僅有100天。國務院聯合驗收組評價說,大連的“百日速度”令人震撼,這充分體現了搶抓歷史機遇的敏銳性和對建設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強烈使命感。
同時,大連緊緊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的雙重機遇,以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為著力點,通過建設大孤山半島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開發長興島臨港產業等新舉措,實現區港聯動、推動大規模開放、促進區域開放,建成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增長極,帶動遼東半島的開放開發。
2004年8月20日,大連市政府在取得區港聯動試點資格后,立即作出了“把保稅區管理范圍擴大到大孤山半島”的決定,形成了包括大窯灣集裝箱碼頭、礦石碼頭、油品碼頭、糧食碼頭在內的大孤山半島、大地半島絕大部分和整個大窯灣海域的管理區域。大連保稅區的管理范圍由此擴展到了64平方公里。管理范圍的擴大,為整合區港優勢,實施區港聯動,建設保稅港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先行區,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時,遼寧省委、省政府于去年12月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營造加快建設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政策環境,在全力爭取國家更大支持的同時,省各職能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加快建設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創造條件;要努力爭取國家在擴大開放、物流及港口企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把區港聯動的范圍逐步擴大到大孤山半島,爭取將大孤山半島建成自由貿易區。
大連保稅區結合“大大連”建設和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規劃,即時做出了區港聯動發展的總體規劃,贏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市領導明確要求,大連保稅區和大連港集團要緊緊抓住戰略機遇,充分整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的區位優勢,實現區港聯動發展,創建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
張家港保稅區
張家港保稅區原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2001年,江蘇省政府將面積43平方公里的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劃歸張家港保稅區作為工業配套區。擁有長江岸線5.5公里,萬噸級碼頭9座,年吞吐能力超2000萬噸
張家港保稅區是我國惟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2004年,實現業務總收入801億元,比上年增長31%;進出口貿易額31.8億美元,增長67%;財政收入11.3億元,增長13%。
2004年8月16日獲國務院批準區港聯動試點后,江蘇省政府和蘇州、張家港市政府全力加快推進園區建設,于2005年1月28日通過國務院聯合驗收組的驗收,并正式啟動運營。據了解,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在物流項目上總投資已達30億元,其中已運營的項目達8億元,正在建設的物流項目8億元,已確定并將于近期開工的項目14億元。
張家港保稅區原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2001年,江蘇省政府將面積43平方公里的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劃歸張家港保稅區作為工業配套區。擁有長江岸線5.5公里,萬噸級碼頭9座,年吞吐能力超2000萬噸;擁有大小儲罐203個,倉儲容量45萬立方米,貨量周轉每日達1000噸以上。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江蘇省委、省政府搶抓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這一戰略性機遇,實施了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目前,眾多的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正加速向江蘇沿江產業帶集聚。與江蘇建立國際化的制造業基地發展目標相同步,物流量和各類新的需求劇增,迫切需要新的快速、便捷、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支撐。
對此,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專門提出要進行“建立為世界級制造業基地配套的物流中心”的課題研究。省長梁保華在2004年全省開發區工作會議上要求,全省各地要利用好張家港保稅區區港聯動試點政策,推動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將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建成長江流域現代物流集散中心,建成與長三角世界制造業基地配套的物流中心的發展目標。
張家港“區港聯動”帶來的巨大市場影響力已經凸現。在1.53平方公里的保稅物流園區內,投資1.8億美元的世界最大的化工物流———荷蘭孚寶,投資3.8億元的長江國際物流,投資7.2億元的華爾潤物流等世界物流業巨頭已紛紛搶先落戶。日本日通、荷蘭博斯勒、東南物流等也即將簽約。而日本夏普、住友商事、荷蘭世天威、美國UPS等則正在洽談之中。
目前,張家港保稅區羊毛進口量為全國最大,化工品吞吐量也為全國吞吐量之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品集散地。
深圳保稅區
目前深圳市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積不足300平方公里,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深圳市政府仍為保稅區規劃出6平方公里的空港物流用地
2004年,深圳保稅區實現工業總產值685.23億元,同比增長25.1%;完成進出口總額239.54億美元,同比增長33.8%;其中進口117.47億美元,同比增長42.5%;出口12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工業總產值和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占深圳總量的10%以上。
深圳保稅物流園區,批準面積0.96平方公里,開山面積達400萬方,預計2005年10月申請封關驗收。深圳市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向物流產業投入650億元,建設以港口物流產業為特色的物流園區,為實行“區港聯動”試點提供強大的產業政策支持和制度環境。
目前深圳市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積不足300平方公里,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深圳市政府仍為保稅區規劃出6平方公里的空港物流用地。
深圳以鹽田港保稅區和港口區港聯動為試點,積極協調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大型優質企業,加快推進東西部港區區港聯動建設,推動港口高效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深圳計劃在今后5年時間內,每年有兩個以上的大型泊位投產,爭取到“十一五”末,集裝箱專用泊位超過30個,設計吞吐能力達到1800萬標準箱。
海口保稅區
2004年,海口保稅區實現“五區合一”,即高新區、瓊山新市區、獅子嶺開發區、美安科技產業園區統一歸屬保稅區管理,使海口保稅區由原來的1.93平方公里擴展至200平方公里
2004年,海口保稅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7.5億元,進出口總額2368.13萬美元。是考察組此次考察的保稅區中唯一一家未獲區港聯動試點的保稅區。
2004年,海口保稅區實現“五區合一”,即高新區、瓊山新市區、獅子嶺開發區、美安科技產業園區統一歸屬保稅區管理,使海口保稅區由原來的1.93平方公里擴展至200平方公里。
目前,海口市正在加快海口港、新港和馬村港三港合一的實施步伐,整合馬村港區岸線資源,加快中心港區建設,在2020年左右完成瓊北港口的布局和功能的調整。
海口保稅區由于距港口較遠,不能實現“下船即是保稅區”的格局,使得海南省出口貨物難以享受到便利的優惠政策。隨著海南經濟的發展,海南省將在中心港區開發深水泊位,形成區港合一,使保稅區和港口功能合為一體,隨時能享受到保稅區的政策。目前,海口港航業向大型化、專業化、深水化發展,集加工、物流、港口裝卸、船舶運輸等為一體的港航業基地正在規劃中。“三港合一”完成后,中心港區周邊作為海南省物流基地,同時將具備加工中轉、信息服務、高新技術支持等功能。本報記者本報通訊員
相關鏈接
國家“區港聯動”試點背景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借鑒國外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慣例和成功經驗,在沿海臨港地區相繼設立了15個保稅區
經過十多年的開發與建設,保稅區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成為“寸土寸金”的開放最前沿。但是,由于設立之初的歷史局限性,保稅區自由貿易的功能并不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通關不暢、優勢削弱已成為保稅區面臨的共同難題。
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作為區域經濟龍頭的中國港口城市開始了新一輪改革:保稅區與港口聯動,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向自由港過渡。
“區港聯動”是自由貿易區的雛形,即在海關的統一監管下,參照自由貿易區國際中轉、跨國采購分撥的做法,將保稅區政策向港口擴張,港口的功能向保稅區延伸,使港口由裝卸、貨物堆場功能,轉變為集貨物裝卸、中轉、保稅倉儲、配送、分撥及簡單加工于一體的國際物流增值服務區;使保稅區由以加工貿易為主,轉變為以物流發展為主的“境內關外”的自由貿易區,從而實現保稅區和港區的功能互補、區域對接、政策和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
實施“區港聯動”,可以優化港區間物流運作流程,簡化通關手續,加快物流速度,推動海鐵聯運、轉口貿易、過境貿易,大大降低制造業的物流成本。據初步估算,青島實施“區港聯動”后,通過青島港的貨物,僅在通關手續費、拖車費等方面,每個集裝箱就可以平均節約350元的物流成本。另外,“區港聯動”可以促進青島港成為國際中轉樞紐港,增強對日韓制造業的承接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