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讀高一的學生是山東省實施高中新課改以來的首批高中生,期中檢測后,高一學生將開始選修課程的學習,選修的科目有文理之分,學生也要面臨文傾向、理傾向的選擇。時到如今,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拿不定主意。那么文傾向、理傾向該如何選擇?這種選擇和以前的文理分科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帶著這些疑問
,記者走訪了部分課改年級的負責校長和一線教師。 選修課滿足個性要求
青島9中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馬振輝介紹,文傾向、理傾向和以前的文理分科有明顯差異。新課改更注重學生的潛質和豐富個性,不再把學生簡單地分為文科、理科。青島9中的高一行政班將繼續保留,必修課在原班統一上,選修課,同學們可以根據選擇到指定教室“走課”。因為即使都是理傾向的學生,選修的課程也是分為不同系列的,高一開始選修的科目是物理和化學。比如化學,就有兩個版本———“有機化學”和“物質結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刀切”式的把學生分為傳統的文科、理科,雖然有利于學生的管理,但難以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從潛質確定文理傾向
如何確定自己到底該選擇文傾向還是理傾向呢?馬校長提醒學生和家長,讓每一個人都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學習和工作是最經濟的社會行為準則。家長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潛質,如果孩子的理性、抽象思維發展得比較好,理科基礎強,學起來得心應手,那就應該選擇理傾向;反過來,孩子的感性、形象思維略勝一籌,就應該考慮文傾向。其次還要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因為由于興趣、價值觀和個性等因素的決定,每個人適宜從事的職業和發展方向也是不一樣的。
對于文理科都很優秀的同學,選擇文傾向、理傾向也是個難題。雖然兩年后才參加高考,馬校長建議,高一時就應確定高考專業發展的基本方向,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盲目性,學習目標也更明確。對于學科強弱明顯不均的同學,選不好將來很有可能沒學上,如果選好了,可能就會考上心儀的大學,所以要格外慎重,尤其要多聽從任課老師的指導。
走出重理輕文的誤區
在選擇文傾向、理傾向的問題上,許多家長存在著重理輕文的誤區。文科和理科完全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記者走訪了島城的一些重點高中,發現從現在選報的情況看,選擇文傾向的同學增幅較大,有上升趨勢,老師們擔憂,如果比例失衡、失調,肯定會留下“隱患”,直接影響兩年后的高考。青島19中鄭群老師介紹,有些同學初中理科基礎挺好,上了高中,由于一兩次考試失誤,尤其是物理學科,便誤認為自己不能選擇理傾向了,于是匆忙變換“轉向燈”,這些同學將來很可能會更找不著感覺。
選修“走課”,對島城高中學校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能否“走”好?如何“走”?青島15中孫曉東主任表示,“走課”的確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師資、教室的配備都需要增加,管理也會遇到許多現實問題,如學生的紀律如何保障?課程表如何排制?晚自習如何安排等等。
新課改是一場學習的革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但教育容不得有什么“閃失”,對于新課改,我們將繼續關注。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