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深圳市ITS(智能交通)近期實施規劃研究》第一階段研究成果通過了來自國內交通運輸、交通管理、規劃、科技管理領域的8名專家的評審。據悉,交通信息采集與共用平臺、交通誘導和出行系統、停車誘導和管理系統等將是我市近期規劃實施的重點領域。按照規劃,未來駕駛員出行前可通過有關信息手段提前預訂停
車位;乘客在站臺上就可以了解所需乘座的公交車次是否有空位。
眼下著力緩解交通擁擠
據了解,該規劃研究旨在“構建高效的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提高道路等交通設施的利用效率;提高交通管理水平,降低交通管理相對成本;節能降耗,減少交通對環境的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強化深
圳市區與物流中心的地位;促進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城市化、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樹立深圳市城市形象;保證和促進深圳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是按照市交通綜合辦部署,由市交警局組織,深圳市交通科學技術研究所和深圳市市政工程咨詢中心于2003年開始合作承擔的交通綜合治理項目。該發展規劃按2004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3年三個時段分步實施。
眼下正在實施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切實解決當前比較突出的交通問題,緩解交通擁擠、提高交通安全性,減少交通事故引起的交通堵塞,改善以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服務和信息服務。同時,確立ITS發展的框架和規范,形成良好的建設管理機制,為未來新系統建設和各系統功能的進一步加強打下良好基礎。具體目標是建立智能交通控制系統、交通公用信息平臺、應急交通快速響應和救援管理系統、智能公交系統、交通誘導和停車誘導系統、營運車輛管理系統等。
駕駛員出行前將可預訂停車位
目前,我市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車場在內的公眾停車場為2009個,停車位65000個。經營性停車場1415個,停車位130000個,停車位和機動車之比為1:3.33,比例嚴重失調。與此同時,泊車位分布不均衡,缺少標志,因信息不透明導致忙閑不均,開著車找車位成為都市駕車人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在大型公共場所建立智能化的停車系統已成為我市解決停車問題的最佳選擇。
據科研人員介紹,智能化停車系統由停車誘導系統和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兩個子系統組成。停車誘導系統將通過各種方式向駕駛員提供停車場的位置、使用狀況、路線選擇以及相關道路交通狀況等信息,誘導駕駛員最有效地找到停車場的系統。按照規劃,我市將首先在福田中心區等大型商務區、東門等大型商業區、高交會館等公共建筑、機場等交通樞紐、華僑城等旅游區、筍崗—清水河等物流區建設停車誘導和管理系統。目前,我市已在華富路以東、上步路以西、紅荔路以南、深南路以北的這一片區做好了停車誘導標志30多塊,地王書城片區的停車誘導系統安裝也已進入后續階段,人民南路年內有望完成。屆時,駕駛員出行前或行駛中可通過有關信息手段查詢停車場情況,甚至可以提前預訂停車位。
乘客站臺上可了解公交車有無空位
我市目前汽車擁有量超過60萬輛,實際行駛車輛超過80萬,2005年全市運行的機動車總量將超過100萬輛,8年后更將達到250萬輛。同時,我市日均發生交通事故約900宗,且交通事故常常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并且無有效的交通應急疏導,交通恢復正常往往需要0.5-2小時。
針對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長、緊急事件下交通控制、管理和救援缺乏專用預案等具體情況,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將建立交通誘導系統。該系統是按照策略生成誘導信息,并把它及時發布給駕駛員用戶,從而有效地對交通流進行誘導,合理地分布交通流,提高現有道路的使用率,發送交通安全,緩解交通擁堵。對廣大司機來說,通過交通誘導標志牌的出現可以了解到主干道、熱點路段和關口的交通擁堵情況。
目前,我市交通部門已在深南路的崗廈、濱河新洲路、羅沙路等路段的公交車站設立了7塊電子信息誘導牌,對市民出行和掌握公交車輛的運行狀態提供了方便。據悉,隨著智能交通的建設,近兩年內,我市還將在公共汽車上安裝電子信息誘導牌,并實現車上與車站信息相通,乘客在站臺上和車上都可以了解所需乘坐的車次是否有空位,是否超員、運行狀態等信息。
參加評審的專家還建議,深圳下一階段的ITS系統研發建設,特別是交通控制、出行信息服務等重點系統,要與國家發展ITS的體系框架、標準要求緊密結合,并建議作為國家同類系統的示范項目開展。
智能交通(ITS)是新一代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有效地綜合運用,使交通系統實現“智能化”。(譚大躍
王亞鴿 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