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縮減官員系統的問題已經困擾了中國人整整20年有余。改革的結果是越改人越多,一時間,各路專家學者,有識無識之士紛紛發表言論,對于中國官員系統的“減肥”提出汗牛充棟的意見,然而問題還是擺在那里,似乎成了一個無解之題。
或許到了這個時刻,我們應該跳出“當局者迷”的困境,重新審視官員系統
膨脹和政府效率低下之間的必然聯系,從建立在這種判斷之上的各種意見中走出來,尋找官員系統的解決之道。
人多就意味著低效?
有人曾經從橫向上作出比較,1999年中國的官員與普通民眾的比例是1:30,印尼是1:98,日本是1:150,法國是1:164,美國是1:187。
但是,美國2000年出版的《公共行政之技藝(第八版)》一書發現,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1996年的統計,美國共有政府雇員1823.6萬人,其中聯邦雇員289.5萬人,州雇員471.9萬人,地方雇員1190.6萬人,而美國的人口總數約為2.8億人,按照這組數字,美國的官民比例則創紀錄地達到了1:15左右,事實上,2001年“9·11”事件后,這個比例應該更高。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1:26的官民比例并不嫌多。
而從財政支出來看,1996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年度財政支出是16000億美元,州政府的年度財政支出是8500億美元,地方政府的年度財政支出是7500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70000億美元,三個層級的政府年度財政支出幾乎花費了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與之相比,中國在官員系統運作上所投入的財政支出也不能稱之為多。
1:26與1:15的本質不同
美國官民如此的一個構成比例似乎并沒有招來其國內對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批評。為什么?
為了解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再看另外一個比例:在中國,負責人和辦事人員之比為1:0.84,而在美國這一比例是1:1.17,日本是1:3.6。
再看美國政府工作人員占比重較高的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部門。政府雇員不僅有聯邦政府雇員、州政府雇員、地方政府雇員,還有教師、環境衛生人員、灌區管理人員、公共圖書館管理人員、公園管理人員、公共安全人員如警察、消防人員、證券管理人員以及公共交通人員、公共服務人員等。
這些人員在平常的工作中都是處于社會的最基層,起到一個公共服務的目的,而中國的官員則大多以坐辦公室為主,在美國,公共消防人員在“9·11”事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中國在抗洪搶險救災中則是出動軍隊、武警消防人員,官員更多的是站在發號施令,統籌工作的位置。救災需要指揮,但是如果指揮的人過多,則效率低下就清晰可見了。
再看美國政府財政支出的大部分,主要是用于為納稅人服務的公共安全、醫療保障、社會保險、教育項目、貧困救濟等領域,政府雇員自身的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費用支出比例卻較低,而在中國,政府部門不僅自身運轉的支出占到了相當高的比例,甚至出現了許多鄉鎮、縣級財政實質上已經破產的情況下,仍然不改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去年的審計風暴就為這個弊病提供了很好的注解,政府部門不僅花錢多,而且連正常的公共服務支出還存在著大量截留的情況。
所以,當人們在質問中國官員比例高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更為重要的話題卻被忽略了。現有官員比例背后的比例問題如何得到解決,或許可以為中國官員系統膨脹找到一條不一樣的解決之道。【作者】王聞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