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袁 濤 報道
本報濟南訊 為了應對GMP認證,全省醫藥工業企業投入了40億元左右,但高投入并沒有帶來高效益。調查顯示,目前全省200多家企業中約有60%的生產線開工不足,一些新建或改建的GMP生產線常處于閑置狀態。
GMP是“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英文縮寫,是世界各國對藥品生產全
過程監督管理采用的強制性技術規范。根據我國藥品管理法的規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所有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生產必須符合GMP要求。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統計顯示,我省共有醫藥工業企業270多家,截至去年年底已經有204家醫藥工業企業通過GMP認證,在產藥品全部實現了按GMP標準組織生產。
據了解,GMP認證內容主要涉及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對廠房、設備等生產條件均作了嚴格規定。省經貿委醫藥處有關負責人孟凡華介紹說,單個車間通過GMP認證需要800萬-1500萬元的投入,全省醫藥工業企業GMP改造的資金投入總體應該在40億元左右。調查顯示,經過GMP認證,我省醫藥工業企業的產品質量有較大提升,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總體上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但GMP認證“一刀切”也為醫藥工業發展帶來了一些憂患。
企業GMP生產線開工不足。為了通過GMP認證對硬件的要求,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千方百計新建或者改建生產線,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從而造成了產能與能拿到手訂單的脫節。調查顯示,由于市場需求沒有大的增長,目前我省200多家企業中約有60%的生產線開工不足,一些新建或改建的GMP生產線常處于閑置狀態。
部分企業效益下滑。由于GMP認證需要大量的資金,多數企業是舉債進行改造,從而造成企業債務總體上升,流動資金減少,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與此同時,我國多次降低的藥品價格也給工業企業效益帶來一定的影響。
藥品研發、生產“扎堆”現象明顯增加。據了解,從去年11月份以來,由于同一種產品在省內就有5家以上企業申報研發,我省藥品監管部門已經多次發布研發市場風險警告,以減少可能的惡性競爭。
業內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GMP認證從總體上推動了我省醫藥工業的發展。由于整個醫藥產業目前處于上升階段,面對存在的問題,企業應該充分利用GMP帶來的管理和產品質量上的優勢,加快企業之間的聯合與重組,集中力量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實現研發、生產、銷售的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