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政府決定撥款1000萬日元,在“沖之鳥”設置燈塔,以此向國際社會表明,日本擁有該巖礁周圍200海里水域專屬經濟區的權利。(3月11日《新京報》)都說愛是盲目的,日本對礁石超乎尋常的熱情就印證了這一點。據日本資料記載,那片珊瑚礁是西班牙人于17世紀發現的。當時,對外殖民的西班牙人占了全世界很多地
方的土地,偏偏沒有宣稱對這幾塊礁石的主權,足見他們當時就斷定那幾塊石頭沒有多大價值。后來居上的日本則不同了,他們不遠近兩千公里之遙,在這兩塊礁石周圍修筑起了厚重的混凝土防波墻和細密的金屬保護網,前前后后花去了2.5億美元之巨的費用。而其實,這兩塊礁石不僅小得可憐(高1米多,寬約4.6米),而且“弱不禁風”,若不是日本這一番精心的呵護,恐怕早已葬身風浪之中了。
事實上,日本對這兩塊礁石如此熱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過是幻想著礁石可能伴有的豐厚的“嫁妝”———周圍200海里水域專屬經濟區的權利。然而,聯合國海洋法明明白白地寫著:“無法維持人類居住或無法維持獨立經濟活動的礁石,不能擁有排他經濟區。”
況且,這事也不是沒有先例可宗。同為島國的英國也曾熱愛過大西洋中一塊叫作羅科爾的石頭。羅科爾比日本所熱愛的“沖之鳥”礁條件要好得多,畢竟實實在在像塊石頭,甚至還有些挺拔感,也能容人盤踞上一段時間。英國還曾在其上設過崗亭,派去過兩名穿戴整齊的皇家哨兵鄭重其事地據守。
然而,連英國人自己也覺得這事有些滑稽,于是,就在國會上鄭重宣布:羅科爾屬于英國,但是歡迎任何人造訪居住。不要說周邊經濟區,就是礁石本身也不再排他了。
對照英國,日本對待礁石的態度卻是另外一種樣式:有人要在那兒開辟生態旅游,有人要在那兒建立珊瑚研究所,還有人要在那兒建造監獄。日本是個富裕的發達國家,想怎么樣在礁石上浪費錢財,那是它自己的事。只是,這種熱情得有些過火的做法,不正顯得有些心虛氣短嗎?也正是因為這樣,日本雖然被這種熱情“熱”得有些頭暈,但心底卻非常清楚自己對礁石的熱愛確實缺乏根基。跨過浩瀚的公海,硬要把自己的國土延伸到兩塊小礁石上,還想通過這兩塊小小的礁石,霸占如此之大面積的一片海洋。在筆者看來,這正是日本霸權做法的具體體現。
“沖之鳥”不是島。“沖之鳥”沒有島。更何況“沖”字雖然可以翻譯成漢語的“海上”,但在日語中卻含有“以海岸為出發點的遠處的海面”的意思。這兩塊小礁石離日本那么遠(比臺灣還靠南),卻依然得以被日本視為出發點,足見日本傾注在“沖之鳥”這個名字中的良苦用心。既然如上面所說,日本的目的本不在礁石本身,而是礁石周圍的海域,那么,我們就應當對此保持警惕。
(舒遠)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