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明確表示拒絕金庸小說進教材,如今還是入選了,并已發到學生手中。不知這究竟是為什么?
以金庸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武俠小說傳入內地后,武俠作品以強勁的勢頭在國內傳播10余年,至今不減。在電視連續劇推動作用下,武俠熱在國內持續升溫,今天同時播放含有武俠內容電視劇的電
視臺,仍然不在少數。一些武俠形象,經過現代影視技術加工,被不斷神化、拔高,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尚武”心理。
武俠作品一般都宣揚行俠仗義,修善求好,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武俠小說首先強調的是個人行俠仗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正義、公道往往由一些俠客義士所掌握,看不到社會機制的作用。或許這是封建社會的現實。但在人類社會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更加重視社會機制的作用,個人能力再強,也難以維持普遍的正義和公正。所以在人們的思想中過分強調個人作用,與社會發展要求不一致。
目前,由于武俠作品的泛濫,在中小學生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夠大的,為什么還要不顧社會反對,把武俠小說引入中學教材?有的學生說,《天龍八部》自己已看了七遍,如此耗費寶貴時間和精力,就難免會影響學業。把武俠小說編進教材,是還嫌學生“尚武”不夠嗎?(河南)趙光瑞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