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我國7至8歲兒童乳糖不耐受發生率在30%以上
新華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李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我國3至5歲、7至8歲、11至13歲三個年齡組兒童中,乳糖酶缺乏的發生率分別為38.5%、87.6%和87.8%,乳糖不耐受發生率分
別為12.2%、32.2%和29%。
這項調查隨機選擇了北京、上海、廣州和哈爾濱4個大城市的1168名健康兒童,采用乳制品攝入量頻率調查、乳糖耐受試驗和氫呼氣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牛奶很好,但很少有人知道,由于人體缺乏乳糖酶,可能導致乳糖無法分解從而出現不耐受現象。”調查負責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營養評價室主任楊月欣教授說,隨著牛奶等乳制品攝入量的逐步提高,乳糖的吸收利用成為營養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乳糖是肌體組織和細胞能量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乳糖的分解產物——半乳糖,參與腦組織及其神經系統的構成,對胎兒、嬰幼兒非常重要。人體內乳糖酶缺乏是廣泛存在的世界性問題。乳糖酶缺乏的發生率隨種族和地區而異:歐洲白人在5%至30%左右,亞洲黃種人在76%至100%,非洲在95%至100%左右。
“7至8歲是個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87%的兒童乳糖酶下降的年齡在7至8歲,隨著乳糖酶下降,在飲奶后易導致腹鳴、氣多、腹瀉等不耐受癥狀。80%以上的兒童雖有臨床癥狀,但能忍受或照常學習和玩耍。6%左右的有哭叫、拉稀多次、腹痛或頭暈等情況。(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