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受煤價持續攀升刺激,煤炭開采得到大量投資追捧。由于煤炭資源價格以政府定價為主,遠低于目前真實的市場價格,只要“搞到資源”就意味著一夜暴富。 記者采訪中發現,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炒地皮”相仿,各主要煤炭資源區的“炒資源”之風悄
然蔓延,而所謂煤炭企業“改制”更成為資源炒賣的幌子。 拿一年利潤“攻關”還能賺9年
山西省長治縣一位個體煤礦老板告訴記者:“按照現在的煤炭行情計算,如果你弄一個10萬噸、能開采10年的煤礦,拿300萬元送禮,頂多第一年白干,還能賺9年的錢。要算大賬不能算小賬。10萬噸的礦一年能賺700萬元,要是真能拿到,送1000萬元也值,就算兩年白干,還能賺8年,最少能賺幾千萬元。”
明里說是拍賣其實是暗箱操作
記者在山西、內蒙古等主要產煤區了解到,由于已經勘探好的資源基本分割完畢,想要“搞到”煤炭資源只能從現有煤炭企業身上打主意。據一位小礦主介紹,長治縣的拍賣煤礦進行了兩年,有規模的煤礦都賣完了。明里說是拍賣,其實是暗箱操作。他警覺地說:“這個話我只是私下里說,我出了這個門就不認賬了。”
“改制”成敗關鍵:買通地方領導
接受記者采訪的個體礦主說:“現在辦煤礦絕對掙錢,大家都能看到煤炭行業的前景一片光明。賺錢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操作方法,關鍵在于上下結合,沒上面不行,沒下面的基層干部支持也不行。縣里領導最重要,得有一個主要的領導給你撐腰。參與改制不是指參加投標、競標,更重要的是指私下活動,這里面的名堂就大了。你可以找到縣里的領導說,我出2000萬元,500萬元就不用退了,給你個人花了等等。”在當前煤炭資源的爭奪中,只要肯花錢“鋪路”,幾乎沒有辦不成的事。
“圈煤”之禍甚于“圈地”
山西省西山煤電集團總工程師楊茂林說,以往劃定西山煤電集團160多平方公里的后備資源區,現在僅剩60平方公里左右,甚至出現了部分煤田先被劃走,經企業花錢收回來之后,再次被劃走的現象。
很多人把當前的煤炭資源市場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土地市場混亂相提并論,有的甚至提出,與當年的“炒地皮”相比,炒賣煤炭資源對國家的危害更大,因為土地不會消失,而煤炭資源不能再生。
“炒資源”帶來煤炭價格居高不下
內蒙古海勃灣電廠副廠長石仁俊說:“煤價上漲,一年就可以吃掉我們1500萬元至2000萬元的經營利潤。”而電廠也不可能長期負重運行,隨著電價的上漲,煤老板們用于“鋪路”、“打點”、“攻關”的投資,最終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資源炒賣之禍不止于此。各地煤礦“竭澤而漁”的開采方式導致資源嚴重浪費。由于不少承包經營煤礦的投資者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理,礦井安全投入一省再省,同時一味追求高產而違反操作規程、隨意突破設計能力,安全隱患突出。
據了解,利用礦產權制度漏洞炒賣煤炭資源的問題已引起國家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