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房產巨頭語驚四座,引起軒然大波。"窮人該不該買房"、"為什么人蓋房"一時成了爭論焦點。靜下心來想想,這個老板的觀點無可厚非,本來在商言商,就是對股東負責,把房子蓋好賣出去,把錢賺回來,只要房子質量沒問題,一切OK!至于為什么人蓋房,老百姓是否買得起房子,那是政府的事情,居者有其屋是政府的
責任。不應該拿商人有沒有社會責任感說事。
政府該好好想想房地產的事了,畢竟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商人蓋房側重于富人的定位只能說明制度安排上有問題,制度是器,商人是水,器皿什么形狀,倒進去的水就什么形狀。調控的措施呢?財政、貨幣的兩只手干什么去了?
老板為富人蓋房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房價確實有泡沫。既然是為富人蓋的,相對于全社會的總需求來說,能沒有泡沫?前段時間,有個別官員信誓旦旦說"沒有泡沫",諸公都是相當一級的干部,在北京較好的地段,150平米的房子至少要100-150萬,以諸公的合法收入,是否買得起?吃力不吃力?如果袞袞諸公都感到吃力,遑論平頭小百姓?"沒有泡沫"或"泡沫不大"似乎言不由衷。
兩年多,各地的房價幾乎都翻了一番,其中原因復雜:有土地問題,有炒房團轉戰緣故,有外資賭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其中土地問題是主要原因。但是,筆者并不認同所謂的成本推動說,實際上房價、地價是相互推動。探究房地產的成本收益問題,并非成本影響收益,反之收益也影響成本,甚至決定成本,即潛在的收益預期決定成本。比如,同樣厚的書,一般的賣幾元錢,而考托福、GRE、律師、注冊會計師的書要十幾元甚至幾十元,如果印成玉石鑒定、古錢幣鑒賞的書就要賣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為什么?房價也是如此,高企的房價導致地價持續上漲,而地價的上漲又推動房價上漲,風助火勢,火借風威。高房價讓房地產商賺得盆盈缽滿,高地價也讓以此為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喜出望外。
但是,沒有哪一種商品是只漲不跌的,也許有一萬條理由支持房價繼續上漲,但下跌的理由只有一條就夠了,那就是沒有人買。當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萎縮到無法忽視的地步,結果會怎樣呢?曾有人大談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論土地資源,香港比哪個大都市不稀缺?沒有郊區,連城鄉結合部都沒有,腳再往外伸就是大海,但東南亞金融危機,樓市暴跌把不少人打成了負資產族,還包括鐘鎮濤這樣的著名藝人。何況,外資賭人民幣升值還有很大變數,人民幣如果暫不升值,外資購房需求能否持續?如果升值,外資套利出局之日,豈不就是房價暴跌之時?
總有一些房地產的老板預測房價要漲,像莊家預言莊股要漲一樣,真若如此,只管囤積居奇,忙著悶頭發財就是了,哪有閑工夫發議論呢?走上前臺本身就不是好兆頭,曾幾何時,德隆系一改多年低調風格,掌門人走上前臺大談理念、平臺、構建、打造,不久三駕馬車飛流直下,德隆系也土崩瓦解。
一旦房地產泡沫破碎,最終買單的是銀行,壞賬如山,整個社會的資金鏈條繃得緊緊的,隨時可能斷裂。假以時日,金融框架當然可以恢復或重建,但筆者預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房地產泡沫破碎,經濟蕭條,很多人會成為負資產一族,再考慮失業問題,就會有很多人還不上貸款;而由于房價暴跌,當初高價買房的人會覺得上了當,憤懣之余,可能采取極端的方式惡意欠貸,就像流行的拖欠物業費一樣。那時候,長期積累的一點可憐的信用都會被破壞殆盡。經濟學的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有10%的人不守信用,其余90%的人也不會守信用,這和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一樣。
房地產的泡沫比股市的泡沫更可怕,因為它是一柄雙刃劍:房價暴漲的時候,會有人買不起房,激化社會矛盾,也影響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而在拐點到來,房價暴跌的時候,金融風險會加劇,社會信用遭到破壞。
有人喊著房價繼續漲,有人辯白房價上漲與土地價格無關,有人盼著房價暴跌,但房地產泡沫一旦破碎,沒有誰會成為贏家。所以,我們只能盼著這個泡沫慢慢擠掉,像啤酒的泡沫慢慢消除,千萬別像肥皂泡那樣,"啪"的一聲。
筆者坐出租,看到城郊燈火通明的新樓房,似乎賣得很好,司機提醒我,看房子賣得如何要數一數安了多少空調,有多少家晾衣服,春節貼了多少窗花。
窗戶紙,一捅就破。
(上海證券報 張曉暉)
特約編輯: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