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困境里的中國足球而言,謝亞龍是中國足球的救世主嗎?這是很多人壓在心頭的一個疑問,但現在這個答案已經很直白,他肯定不是,記者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神仙能做中國足球的救世主,要想真正的拯救中國足球,需要的是足球界的一種合力,更需要的是時間。
49歲的謝亞龍在2月17日臨危受命,記者很佩
服他的勇氣,就在他立刻成為中國體壇最受關注的焦點之時,體育總局一位中心主任的夫人卻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這下他老婆要給他急了,去哪兒不行?為什么要去足協!”,在很多人眼里,中國足球是一個扶不起的趙阿斗,是一塊糊不上墻的爛泥,更是一個毀掉干部似錦前途的黑洞,一位在位的中心主任感慨,“現在閻世鐸終于可以回家偷著樂了!亞龍則馬上就要焦頭爛額了。”讓記者很吃驚的是,這些感受來自于和我們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但他們是中國體育發展方向的真正執行者,是值得尊重的實踐者。
實踐出真知,時間可以檢驗一切,當初閻世鐸在2001年上任的時候,我們知道他會失敗嗎?但如果用他失敗的結果去推敲閻世鐸這四年在中國足協作掌門人的過程,卻會發現很多必然因素,足壇元老馬克堅坦言閻世鐸的最大的錯誤是--------“不尊重中國足球的歷史”,老閻在2000年4月上任之后,經過長達半年之久的考察論證,隨后他在2001年的深圳足球會議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可惜這些思路過于體現閻世鐸自己的個人意志,“現代足球有他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國足球也在不斷的改革中走過了五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多少人用血和淚的代價換來了失敗的教訓,怎么可能一個人腦門一熱就拍出很多大的方向來,足球的任何一個措施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局,他需要不斷的論證,探討,總結,最后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結合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尊重和符合了絕大多數足球群體的利益,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過程中,老閻不愿意聽從別人的意見,他以為自己關起門來研究論證的東西就是中國足球應該走的路,這怎么可能成功,事實證明在他推行新政的過程中,會不斷受到干擾,最終導致了他離開足協時的眾叛親離。”
不尊重中國足球的歷史,又無法準確把握中國足球的未來,注定了閻世鐸在中國足協這四年,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這應該是新章門謝亞龍要汲取的一個教訓,2001年深圳足球會議時曾經專訪過閻世鐸,那個時候的老閻已經自信滿滿,對于他主導的中國足球未來,“暫停升降級,2004年搞中超”,任何一個舉措都驚天動地,但是不是操之過急,老閻卻沒有懷疑,可惜從那一刻這些新政身邊就一直暗流洶涌,原IMG公司亞太區總裁王應權在2001年就說過,“職業足球的管理者不尊重職業足球的發展規律,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居然絲毫不考慮到聯賽贊助商的意見,這種改革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2004年,當老閻終于要和中國足球說再見的時候,王應權當初的一句抱怨變成了事實,西門子釜底抽薪般地退出,像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警告。
從1998賽季開始,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方向開始搖擺,但直到閻世鐸正式接任,贊助中國足球的世界級贊助商依然在削尖了腦袋往甲A里擠,而且一度出現幾家國際品牌共同競爭甲A主贊助商的盛景,當時的中國足球即使名聲再臭,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在謝亞龍上任之初呢?紛爭未平的中超聯賽可能面臨停擺,如果真的沒有贊助商的經費,本來就經營不善的中國足協能正常維持幾年?沒有了錢,腰桿不硬的謝亞龍縱然雄心萬丈,他能干什么呢?“中國足球的現狀很像是一支在股市上潰爛的垃圾股,要想完成托市,救市,必須要有新的推動力,謝亞龍實際上就是一把救市的鑰匙,他的任何舉措都可能給死氣沉沉的中國足球帶來新的氣象,這是中國足球股能夠完成自救,擺脫低谷的開始。”陳旭東在擔任武漢俱樂部總經理之前,曾經擔任過武漢市委書記的秘書,他對同是秘書出身的謝亞龍報以厚望。
職業聯賽“比賽質量是魂,球迷是本,俱樂部是根,贊助商是衣食父母,足協則是管理者!”大家都是利益共同體中的一份子,所有人首要的任務是先干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新掌門人謝亞龍是不是應該以老閻的失敗作為一面鏡子,筆者認為完全沒有這種必要,只要新掌門人尊重現代足球運動的發展規律,尊重“市場決定一切”的經營管理方向,那他就不會劍走偏鋒。17日晚上22點35分,記者第一次和中國足壇的這位“救市主?”見面,意料之中的低調,難得的體貼和謙和,當然最可貴的還是合作精神,在北京城零下20多度的室外,我帶的相機都被凍出了問題,但謝亞龍沒有任何的不悅,他主動上前幫忙,我們共同“解決難題”,直到相機的功能恢復正常,但我們兩人已經在雪地里生生凍了將近15分鐘,我不斷地說著愧疚,而他卻在關心記者,“下雪開車,一定要注意安全!”
無論將來的謝亞龍能走向那個方向,但記者在這個晚上還是有些感動,我這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回家就趕緊喝姜湯“降寒”,他一個近五十歲的人能撐得住嗎?“我到足協來就是一個干事的,我需要時間,但最需要足球從業者們的真心支持。”謝亞龍的上任宣言沒有閻世鐸的鋒芒和華麗,但多了一份實誠。
“中國足球現在最需要什么?”這是臨別之際他留給我思考的一個問題,他說過一段時間讓我告訴他答案,但現在我就想告訴他一個回答:中國足球最需要的是實干家,最重要的環節是執行,一個團體成功的第一要素不是華麗的語言和名言警句,也不是雄才大略的藍圖規劃,而是不折不扣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