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300年里,經濟現代化是世界經濟變化的主旋律,不同國家表現差別很大,世界經濟中心隨之發生轉移。事實上,經
濟現代化既是一場全球性的經濟革命,又是一場世界性的經濟競爭;它以國家為基本單元,以世界為競爭舞臺。經濟現代化不僅包括經濟增長、工業化和知識化,還包括世界經濟前沿和國際經濟差距的變化等,經濟現代化是一個高度綜合的概念。《中國現代化報告》前四期報告比較系統地討論了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一般概念。本期報告重點探討世界經濟現代化的事實和原理,以及對我們的啟示。
一、總結歸納世界經濟現代化的26個事實和14個啟示
本期報告對世界經濟現代化300年(1700~2001年)的歷史進程進行經濟時序和經濟截面分析;分析領域涉及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經濟觀念等四個方面,分析內容包括長期趨勢、經濟前沿、國際差距和路徑分析等;經濟時序分析的國家樣本為15個(8個發達國家和7個發展中國家),截面分析的國家樣本為130個(2001年截面分析的國家樣本為130個和72個經濟變量,其他截面的樣本為當年有完整經濟數據的主要國家);歸納了世界經濟現代化的26個事實和14個啟示。
14個啟示是:(1)經濟現代化是相對有序的和可以預期的。(2)經濟現代化是一個革命的過程。(3)經濟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4)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5)經濟現代化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6)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7)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可能停滯、中斷或倒退的過程。(8)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全球的過程。(9)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國際差距擴大的過程(經濟效率趨異的過程)。(10)經濟現代化是一個經濟結構趨同的過程。(11)經濟現代化是一個進步的過程。(12)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13)經濟現代化不是一個完全自發的過程。(14)經濟現代化是可以定量分析的。
二、歸納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提出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
1、歸納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
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形成的。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的階段》的問世,可以作為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誕生的一個重要標志。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是關于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理論集合,它包括經典經濟現代化的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借用理論等。
經典經濟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經濟領域發生的一種革命性變化,它包括國民經濟的全面工業化、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增長和國際經濟競爭的不斷強化。經典經濟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受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又與經典社會現代化相互作用,同時受科技水平的制約和國際關系的制衡。
經典經濟現代化主要結果是:完成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市場經濟觀念的形成和普及,現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經濟活動的工業化和專業化,生產方式的機械化和電氣化,工業比重上升和農業比重下降,經濟效率的持續增長,經濟福利和社會公平的提高等。工業化的完成和勞動生產率達到工業經濟先進水平是完成經典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志。
2、廣義經濟現代化的理論分析
世界經濟現代化300年進程表明,在20世紀末,世界經濟的前沿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經濟觀念正在涌現。這些變化發生在經濟的每一個方面,也許最突出的變化是經濟結構、核心技術和主導產業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從工業化走向非工業化,核心技術的變化表現為從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技術轉向信息化和綠色化的生產技術,主導產業從工業轉向知識和信息產業,從物質產業轉向非物質產業。盡管工業化過程也有知識應用,但是,資本和勞動是工業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現在,知識和信息已經成為新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這些變化已經超出了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的范疇。何傳啟研究員把“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推廣到經濟領域,相應提出“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包括廣義經濟現代化的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借用理論等。
廣義經濟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經濟領域發生的一種革命性變化,它包括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兩次轉變、勞動生產率和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經濟福利的大幅改善、以及國內經濟公平和國際經濟地位的明顯變化。廣義經濟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既是生產模式、核心技術、主導產業、基本結構、基本制度和基本觀念等的兩次轉變過程,又是勞動生產率和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過程,還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經濟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過程。在18~21世紀期間,廣義經濟現代化包括經典經濟現代化和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兩大階段,具有12個主要特點,遵循進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結構穩定性、地位可變遷、路徑可選擇和行為可預期等6個基本原理。
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是廣義經濟現代化的第二階段。一般而言,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是“知識革命”的產物,它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發生的一種革命性變化,它包括國民經濟的知識化、綠色化和全球化、勞動生產率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經濟福利的改善、以及國內經濟公平和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
綜合經濟現代化是21世紀廣義經濟現代化的一條基本路徑;它是經濟發展中國家追趕和達到世界經濟先進水平的過程及其變化;它既包括國民經濟的新工業化、知識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的協調發展、以及從新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移,也包括勞動生產率和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經濟福利的大幅改善、以及國內經濟公平和國際經濟地位的提高。
3、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方法
在過去300年里,不同國家的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大多樣性。概括地說,經典經濟現代化、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和綜合經濟現代化的方法是不同的,經濟現代化的先行國家和后進國家的方法是有很大差異的,國家規模大小對經濟現代化的方法選擇也有影響。預計在21世紀,發達國家將繼續采用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發展中國家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采用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第二種是采用經典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第三種是采用綜合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
三、分析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態勢,提出中國經濟現代化路徑圖
世界經濟現代化的300年是歐洲和北美經濟崛起的300年,也是中國經濟衰落和追趕的300年。在20世紀后20年里,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的高增長率,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然而,中國經濟距離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已經很大;雖然中國人均GNP的年增長率很高,但因為人均GNP的起點低,年增長量很小,我們與世界經濟先進水平的絕對差距還在擴大。
1、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經濟現代化已經走過160年歷程,經歷了工業化起步、局部工業化和全面工業化三個階段,也經歷了多次戰爭和社會動亂的摧殘;留下太多的遺憾和無奈,也留下諸多的經驗和啟示。首先,中國經濟現代化是一種追趕型經濟現代化。其次,中國經濟現代化遵循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其三,中國經濟現代化是世界經濟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不能離開世界經濟。其四,計劃經濟不是經濟現代化的有效模式。其五,戰爭對中國經濟現代化有巨大破壞作用。其六,中國經濟現代化曾經錯失三次重大機遇。其七,中國經濟現代化曾經發生兩次進程中斷。其八,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任務非常艱巨。如果把人均GDP和經濟結構的綜合年代差理解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1年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差距十分顯著。2001年中國與美國等7個國家的綜合年代差在100年左右,與德國等7個國家在80年左右,與日本等6個國家在50年左右,與葡萄牙等5個國家在30年左右。所以,中國要達到世界經濟的先進水平和中等水平,都不是輕易能夠實現的,需要長期艱巨的努力。
2、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機遇與挑戰
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經濟現代化將面臨三個機遇:(1)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2)綠色經濟和生物經濟帶來的新機遇,(3)體驗經濟和文化經濟帶來的新機遇等;中國經濟現代化將面臨十個挑戰:(1)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和快速增長、(2)從三元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3)農業現代化,(4)資源和能源的持續供應,(5)保持金融穩定,(6)生態現代化,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7)地區和城鄉協調發展,(8)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9)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10)參與經濟全球化與維護國家利益。
3、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圖
關于21世紀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不同學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觀點也會有差別,大家見仁見智。從現代化研究的角度看,經濟運河戰略和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圖,可以作為制訂經濟現代化戰略的一種參考方案。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圖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路徑的一種集成。它包括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運河戰略(路徑選擇)、基本目標(總目標和兩大階段與六小階段目標)、基本任務、監測指標、質量監測和結構監測等六個組成部分。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運河戰略是:采用綜合經濟現代化基本路徑,協調推進經典經濟現代化和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協調推進新工業化、知識化、綠色化和全球化,協調推進從新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推進從經典經濟現代化向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轉型,最終完成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和實現綜合經濟現代化,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先進水平。
經濟運河戰略要求,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工業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工業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高技術與適用技術協調發展,工業化與全球化協調發展,工業化與工業轉移協調發展,走高質量和綠色化的新工業化道路,完成從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目標是:在21世紀前50年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經典經濟現代化,基本實現綜合經濟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40名左右(按經濟現代化定量評價);在21世紀后50年,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先進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全面實現綜合經濟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10名左右。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任務是:21世紀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國際水平要上三個臺階,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要前進六個階段,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提高60位左右。
具體而言,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在2020年左右從經濟欠發達國家升級為經濟初等發達國家;在2050年左右從經濟初等發達國家升級為經濟中等發達國家;在2080年左右從經濟中等發達國家升級為經濟發達國家,在2100年前達到經濟發達國家的前列。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2020年左右從經典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進入到成熟期,在2030年左右達到經典經濟現代化的過渡期,在2040年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期,在2050年達到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在2080年左右達到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成熟期,在2090年左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過渡期。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在21世紀前50年提高30位左右,在21世紀后50年前再提高30位左右。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質量監測和結構監測:經濟質量監測包括經濟效率、經濟進步和經濟基礎設施等三小類指標,經濟結構監測包括經濟結構轉型、流通和分配結構、經濟協調發展等三小類指標;每一小類指標包括6個指標,共計36個具體指標。經濟質量和經濟結構的監測包括36個指標21世紀前50年達到世界中等發達水平的總目標、分階段目標和任務。
4、促進中國經濟現代化的10個建議
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經濟現代化至少有三大瓶頸。其一是經濟質量,其二是經濟結構,其三是國際經濟競爭力。所以,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現代化要以經濟質量和經濟結構現代化為重點,以經濟質量現代化為重中之重;同時要大幅度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為促進中國經濟現代化,我們提出十項建議供大家討論。(1)組織研制和實施中國經濟現代化和地區經濟現代化量化目標的路徑圖。(2)21世紀前50年以提升經濟質量為重中之重,實現經濟戰略的兩次轉型,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3)21世紀前30年完成新工業化和信息化,實現工業化模式的六個轉變。(4)21世紀前30年基本完成經濟基礎設施現代化。(5)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完成產業結構和十大產業的戰略調整;發展高技術產業。(6)持續推進流通、消費和分配結構的調整,提高分配公平性。(7)持續控制和縮小經濟不平衡性,提高經濟協調性。(8)完善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宏觀基礎;組織匯編國家經濟法典,制定國家經濟信息透明法,建立國家經濟政策評估中心和組建國家小企業服務局;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9)培育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微觀基礎;培育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企業家國際競爭力,加強國際經濟競爭理論研究,5年培訓百萬企業家。(10)改善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環境。
四、建立經濟現代化評價模型,完成131個國家52年經濟現代化評價
世界經濟是一個整體,世界經濟現代化是一個有機整體。為了把握世界經濟現代化的整體趨勢和現實水平,需要對世界經濟現代化進行評價。所以,我們研究建立了經濟現代化評價模型,包括經典經濟現代化評價、第二次經濟現代化評價和綜合經濟現代化評價,評價結果簡稱為“經濟現代化指數”,作為對世界現代化指數的重要補充。
在2002年參加評價的131個國家中,大約有24個國家已經完成經典經濟現代化,約占國家總數的18%;18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約占國家總數的14%。在20世紀后50年里,世界經濟現代化取得巨大進展,全面完成經典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從1個上升到24,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從0個上升到18個。
2002年,中國屬于經濟欠發達國家,經典經濟現代化指數為22分,排世界108個國家的第64位,處于經典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如果保持1990~2002年經典經濟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不變,中國完成經典經濟現代化大約需要28年。
2002年,經典經濟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地區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遼寧、福建、山東和黑龍江。
五、完成2002年世界和中國現代化水平評價
2002年有68個國家已經完成或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其中,23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2002年,中國處于世界初等發達國家水平,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為81%,排世界108個國家的第60位;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為32點,排世界108個國家的第56位。2003年中國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82%。
如果京津滬港澳臺不參加排名,2003年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區為:浙江、遼寧、江蘇、廣東、黑龍江、湖北、重慶、吉林、福建和山東。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