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大阪、長崎、神戶的多名日本友人在南京痛悼大屠殺遇難者。
就在很多國家以各種方式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的一部二戰
題材的紀錄片卻遭到了日本媒體的猛烈攻擊。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BBC正拍攝的是一部有關前日本天皇裕仁生涯的紀錄片,在該片的解說詞腳本中,BBC將裕仁描繪成一個“身體殘疾、性格扭曲、智力障礙”
的人,并稱裕仁是“活躍的、但逃脫審判的戰爭頭目”。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直被日本尊崇為“人神”。戰后,他不僅在民間沒有受到任何批評,還拒絕對在戰爭中遭受苦難的各國人民承擔任何責任。此外,紀錄片還稱日軍在二戰時曾用毒氣殺害了270萬中國人。
BBC的紀錄片還未播出,就已經觸動了日本保皇派的敏感神經,并在日本社會引起了不小的波動。
日本雜志炮轟BBC
最先向BBC發難的媒體是日本雜志《周刊新潮》。該雜志是日本最有影響的兩大周刊之一。受日本社會日益右傾這個大環境的影響,近兩年,《周刊新潮》的右翼色彩也明顯增強。據記者了解,在紀錄片還未完成之前,該雜志便通過接受BBC采訪的日本人了解到了節目的內容,并由此斷定這部紀錄片“內容偏頗”、是“惡意中傷”和“丑化”天皇裕仁。于是,在2月9日上市的雜志上,該刊記者發表重頭文章向BBC發出了強烈抗議。
翻開新出版的《周刊新潮》目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黑紅相間的醒目標題:《昭和天皇是人格不正常的殘廢!英國BBC具有極端偏向的節目腳本———<勝利的戰敗之犬>太過分了》。在該文中,《周刊新潮》記者寫道:“(BBC在描寫)關于日中之間永無休止的南京事件時,竟然稱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殺死了20萬或者30萬中國人,這樣的數字完全是中國政府官方用的宣傳數字。更為夸張的是,BBC竟說是天皇批準了日軍使用國際法禁止的毒氣瓦斯,并導致中國270多萬人死亡。”該文還引用日本巖波書店出版的《毒氣瓦斯戰和日本軍》一書的記載稱,中國的資料表明,因毒氣致死的中國人只有2086人。由此看來,不知道BBC是怎樣計算出270萬這個數字的?
為求證該文內容的可信性,記者專門致電《周刊新潮》編輯部詢問,但對方以寫此文的記者不在為由拒絕回答任何問題。但他強調,該文是根據記者采訪的事實撰寫的,對于文章內容他們有足夠的自信。至于今后會采取什么抗議行動,他們將視BBC的具體動向而定。
要求日本雜志不要妄加評論
針對日本雜志的非難,BBC發言人表示,節目還在制作階段,腳本也需經多次審核、修改,目前難以對其下任何結論,但BBC無意冒犯日本人民。同時,BBC駐日本分社也發表聲明,要求《周刊新潮》雜志在節目播放前不要對BBC妄加評論。
制作這部紀錄片的單位是BBC“時間回眸”節目。該節目以深入挖掘題材,并用全新視角審視歷史事件見長,隸屬BBC較有影響的事實類節目發行部。那么,該節目為何選裕仁天皇為拍攝題材,他們所用的史料又從何而來?記者就此電話采訪了BBC事實類節目發行部主任助理約翰·阿什沃斯。
采訪剛開始,約翰的話語顯得較為謹慎,但聽說記者來自中國時,他還是很配合地透露了一些內幕。
約翰說,盡管距二戰勝利已經60年了,但英國人還是會時常回味二戰中通過艱苦戰斗取得的最終勝利。在英國,有兩個二戰紀念日非常重要:歐洲戰爭勝利日(5月8日)和對日戰爭勝利日(8月15日)。每逢這兩個日子,英國老兵就會身著禮服,上街游行以示紀念。相對于對日戰爭勝利日,英國媒體更看重歐洲戰爭勝利日,尤其是對戰勝德國的歷史的報道。在“時間回眸”制作的片子中,就有多部反映希特勒政治生涯和私生活的紀錄片。這些片子均以最尖銳的解說詞來剖析這個戰爭狂人的罪行,如BBC電視臺正在播出的、揭露德國納粹法西斯罪行的紀錄片《奧斯維辛》等。但這些紀錄片中,始終沒有一部是深刻揭示誰該真正為60年前東亞那場戰爭負責的。為此,BBC做過種種努力。前些年,BBC試圖就裕仁天皇在二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一個紀錄片,并提出采訪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因為裕仁在位的最后幾年,中曾根曾擔任首相。但中曾根的秘書只看了初稿,就直接“槍斃”了這個采訪申請,理由是節目“明顯要把裕仁天皇陛下描繪成一個壞蛋”。
BBC不會向日本妥協
在日本,裕仁天皇在二戰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戰后一個諱莫如深的問題。在日本官方審定的教科書中,裕仁是一名慈祥的海洋生物學家。他熱愛和平,在戰爭中是一名軍國主義的“無辜傀儡”。
直到他死后多年,美英一些歷史學家通過大量考證,證明裕仁對那場東亞人民的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少學者指出,只要日本繼續回避檢討裕仁的戰爭罪行,就無法得到亞洲其他國家的原諒,也無法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因此,在策劃一系列反映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時,BBC再次決定拍攝一部有關裕仁天皇生涯的紀錄片。
相比于日本的態度,約翰強調,《奧斯維辛》這部片子不僅沒遭到德國抗議,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公眾還反映良好。但當記者問及這部還未播出就備受爭議的紀錄片是否赴華進行過采訪時,約翰表示無可奉告,但他可以保證制片人進行過充分的調查與采訪,他們還派人去日本進行過多次采訪。
盡管日本方面對BBC施加了強大壓力,并要求BBC立刻停止制作該紀錄片,但約翰表示,既然BBC投入經費制作這個節目,就一定會繼續下去,具體播出時間可能在今年8月中下旬。記者問該片是否會在日本投降日前后播出時,約翰笑著說,愿與記者保持聯系并通知播出時間。
日本民眾很想看這部片子
據了解,《周刊新潮》抗議BBC的文章登出后,在日本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主流媒體也相繼報道了此事,部分網站還專門為此設立論壇,供網民發表意見。在日本《東京新聞》英語版塊的論壇上,記者看到一些人表達著對BBC“詆毀”裕仁的不滿,認為節目腳本有不少杜撰成分,如指裕仁有智力缺陷。不過,一個筆名為簡·科爾瑪的人的留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條留言說:“BBC這次只是禮貌地告訴日本人應該從何做起。裕仁可能不是智障,但他是戰犯,這才是關鍵。真希望BBC有勇氣把這些話說出來。”
由于媒體眾說紛紜,反而引起了日本普通民眾對這一事件的關注。不少民眾表示,日本媒體之所以對BBC感到憤怒,一是怕片子播出后會嚴重影響日本的國際形象,二是怕這部片子會激發中國民眾更強烈的反日情緒。不過,他們表示,真的很想看看BBC拍攝的到底是一部什么樣的紀錄片。●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劉笙寒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林夢葉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