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底,北京市商業營業用房空置面積達123.8萬平方米,而2003年同期的統計數據僅有81.2萬平方米。同期北京市建委發布的房地產信息
也顯示,北京市2004年商業用房銷售面積37.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3.1萬平方米,當年“積壓”就達95.4萬平方米。武漢也出現商鋪過剩局面。    “北京商鋪無效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商業布局和結構的不盡合理!睒I內人士分析,開發商都熱衷于在規劃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開發純商業配套和社區底商,以贏得較高收益。但目前北京對大型商廈的布局仍然調整不善,商業地產供應與需求出現越來越明顯的錯位。
   另一方面,過熱的商業地產開發背后是旺盛的需求。據統計,目前北京人均商業面積約為0.8平方米,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1.2平方米的水平,也小于上海人均1平方米的發展水平。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北京市的商鋪投資需求增長強勁,潛在發展空間也很大,但經營需求與其并不對接,因此在經營中屢屢出現危機。開發商對利潤的盲目追求與前期規劃、后期經營的不力,使得風險一步步向投資者逼近。
   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北京商鋪總供應量將在150萬平方米左右,大于市場需求,租金水平將下跌2-3%。據《新京報》
   
樓市快讀房屋拆遷先要聽證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城鎮房屋拆遷中要建立健全拆遷公示和聽證制度,加強拆遷補償資金的監管。
   這位負責人說,一些地區片面追求建設速度,忽視保護公民合法的財產權利,壓低拆遷補償安置標準,損害了被拆遷居民的合法權益。2005年要繼續嚴格控制拆遷規模,堅決制止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和強制拆遷行為。要堅持先安置、后拆遷,凡安置資金不到位,安置方案不落實,被拆遷人沒有得到合理安置的項目,一律不得拆遷。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