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臨汾市傳染病醫院自籌經費150萬元,在距醫院10公里處租地90畝,建造艾滋病病區,取名“綠色港灣”。“綠色港灣”的最大優點是有廣闊的活動場所,可以豐富患者及其家屬的文化生活,還可以讓他們進行生產自救。
初步看來,“綠色港灣”是一個體現了以人為本,在精神上鼓勵艾滋病患者積極治療
,增強他們直面生活和現實的勇氣和信心的理想病區,我們為“綠色港灣”的建立感到高興。不過,另一方面,我們深知要在現實條件下建立天堂殊為不易,搞不好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首先關心的是,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的人身自由問題。他們是根據自愿原則進入“綠色港灣”的嗎?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短時間或者永久地離開“綠色港灣”嗎?會不會被以“尚未治愈”、“防止傳染”等理由禁止離開“綠色港灣”呢?本來,任何醫院,甚至傳染病醫院,是不限制患者的人身自由的(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流行病暴發時采取特殊的、暫時的措施,需要特定的法律手續),但“綠色港灣”修建成不一般的病區,而具有可供人長久生活的功能,這就使人聯想到強制隔離區。這也許是我們多慮了,但我們還是想提個醒,對任何疾病(包括艾滋病)患者,都要尊重他們的人身自由權,不論是出于多么良好的動機,不論給病人提供了多大的活動空間和多好的生活條件,都不構成限制他們人身自由的理由。
還有必要指出,一個傳染病醫院,如果一定要建與本院相隔離的病區,一般是把呼吸道傳染疾病(比如肺結核)病人隔離到比較空曠的地方,艾滋病并不通過空氣和一般接觸傳染,隔離到遠離醫院的病區的必要性不大。為艾滋病患者而不是呼吸道傳染病人專建“綠色港灣”,是否是基于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另外,我們對“綠色港灣”的經營成本也有疑問。臨汾市傳染病醫院不是利用自己原有的設施和空間,而是憑空新建一個其大無比的病區,基建和設備要花不少錢,這些錢準備在多少年內回收?現在分攤到每個患者頭上的份額是多少?
因此,我們要問:“綠色港灣”是服務于普通病人,還是少數富有患者?
“綠色港灣”對于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值得考慮。為艾滋病患者提供十分廣闊的活動空間,對于治病養病,當然有好處,但我國人多地少的嚴峻現實極大地限制了我們的作為。從報道看,“綠色港灣”租地90畝,生產自救耕作區就占地70畝,供病人和家屬種玉米、向日葵、蔬菜和花卉等,而自2004年7月24日收治病人以來,共收住病人20人次。這就是說,每位患者人均用地已經超過了我國農民人均占有耕地的水平。且不說這樣的使用土地成本是否可能為一般病人負擔,這種用地水平,顯然是與我們的國情不相適應,不宜提倡。
但愿以上的疑慮是多余的,而我們衷心希望“綠色港灣”成為艾滋病患者的天堂,而不是脫離國情,脫離廣大艾滋病患者的特殊病區,或者是曇花一現的宣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