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公"?"下放"?壓歲錢凸顯家庭理財教育蒼白
新華社銀川2月9日專電(李剛)
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國老百姓的傳統。過去壓歲錢只是一種象征性的禮物,少則數元多則數十元,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壓歲錢也一路飆升,孩子拿到的壓歲錢動輒上百上千。然而,當"小富翁"歡呼雀躍的時候,卻有不少家長開始犯難,孩子會不會隨意亂花錢?會不會被偷、被騙?會不會學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理財能力沒有任何信心,家庭理財教育在壓歲錢面前凸顯尷尬。
銀川二中一位初三的女生告訴記者,她幾乎每年都能收到2000多元壓歲錢,然后去買衣服、裝飾品、音樂磁帶及部分自己愛吃的零食等等。王婷同學小時候最聽媽媽的話,每年收到壓歲錢都會交給媽媽處理?勺詮娜ツ晟狭顺踔校汩_始對媽媽說"不","這是我的錢,該由我處理。"媽媽很傷心,這小小孩子怎么就財迷心竅了?對于眾多家長來說,孩子的手里突然擁有了那么多錢,如何處理好這筆錢,并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協調好關系,則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中小學生對家長"截留""克扣"壓歲錢的做法頗為反感,提出應該由他們自理;而家長們則擔心小孩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又不敢下放"財權"。所以,不少家長在壓歲錢的處置問題上傷透了腦筋。
"關鍵在于引導!"針對壓歲錢該"充公"還是"下放",學校老師紛紛指出,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用好壓歲錢。銀川二中的張老師說,孩子的壓歲錢總是要給的,關鍵是要用得合理、恰當,這就要家長們教會孩子如何花錢、理財。專家指出,當理財教育凸顯蒼白時,家長應在把握好給孩子壓歲錢數量的同時,對孩子的花錢方式進行指導。通過讓孩子支配壓歲錢,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節約美德、自制能力及與人為善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