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教的甘露沐農家 ———關于發揮農廣校“科教興農”作用的思考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是實施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我市農廣校自建校20多年來,雖然先后培養出3萬多名農業科技人才,并對80多萬人次的農民進行了專業技術培訓,但它面臨的形勢與所擔負任務的矛
盾也日益突出,在當前“科教興農”的大背景下,農廣校亟須改進管理體制與機制,才能進一步發揮出更大作用。 農民文化水平低下
作為沿海開放城市,農業在“入世”后應盡快實現農業標準化和產業化與世界接軌。但是,無論是標準化還是產業化,都離不開農民文化水平高低這個根本。
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在我市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中專及高中以上僅占13%。這些老莊戶“把式”對農業高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幾乎一竅不通,使農業生產處于只能“人家種啥咱種啥,照葫蘆畫瓢”的尷尬境地,盲從性很大。
那么,國外農民的文化水平又是怎樣呢?資料顯示,美國的農場主們50%以上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其中不乏碩士、博士、研究員等高文化層次;歐洲發達國家的農民80%以上受過農業職業教育;日本的農民85%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農村管理人員則都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之下,我們的劣勢非常明顯。在如此低的科技文化背景下,推廣勢在必行的標準化、產業化,肯定阻力巨大。
農廣校困難多多
據介紹,我市目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有12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是科教興農的著力點,也是工作的難點。但是,擔負著科教推廣重任的我市農廣校系統卻舉步維艱。
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隊伍不足。在十年前的改革中,我市僅有郊區五市和城陽區保留了農廣校的建制,全市農廣校系統僅有在編辦學人員58人,因為市農廣校和膠南、膠州、萊西3市的農廣校都是差額撥款單位,有一半以上教職人員的工資及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和住房補貼、公積金等社會福利得不到保障。雖然廣大辦學人員任勞任怨、一人頂兩人用,但是離廣大農民對科技的需求仍是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二是經費缺乏。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必須有政府、財政、勞動、教育等各有關部門的強力支持,方能辦好這項造福子孫的千秋大業。我市農廣校系統每年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多達10萬人次,到目前全市已有150000農民已獲得“綠色證書”。可是各級財政下撥的農民培訓經費少得可憐,全市的總和僅僅用于材料的印刷還不夠。由于經費限制,很多事情苦于“無米下鍋”,想干干不了。目前,發達國家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已達到70%,而青島才剛剛達到56%,這還是在全國比較先進的水平。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經費奇缺,這也是我市開展大規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亟須疏通的瓶頸。
軟件硬件都需強化
農廣校承擔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既然是公益性事業,那么就應加大農廣校在硬件與軟件建設方面的力度,使其真正具備干好這件大事的能力。
在軟件建設上,國務院、省、市政府都有明文規定,因此,應該將農廣校的辦學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使農廣校的辦學資金隨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增長。同時,要千方百計穩定教師隊伍。有關專家提出,在農廣校的軟件建設上,應該恢復其全額撥款預算的編制,不應讓他們再繼續充當現代“武訓”;在硬件建設上,要整合各類農村教育資源,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將農廣校的基本建設列入農業基本建設規劃,為學校撥出專項建設資金,加強學校的基礎建設,切實解決農廣校的辦學基礎設施、電教設備、交通工具、實驗場所等問題。特別是目前,我市農廣校系統已建成的衛星網絡教學體系應抓緊完善配套,充分發揮作用。本報記者梁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