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日本《外交論壇》
現實世界中有許多經濟與文化密切相關的事情。所以,經濟合作中需要從經濟和文化兩方面認識事物的“經濟文化”頭腦。
經濟與文化交易的典型例子之一,是亞洲國家普遍依靠信任關系發展經濟。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即日本產品引起世界關注的時期,
日本曾遭受來自美國的敲打。日本主要企業參加的經團聯與政府關系密切,其結果是,在日本通產省的行政指導下,日本產品席卷了全世界。這種做法違反了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原則,不透明、不公平,因此,美國對日本產品實施了嚴格限制措施。
所有國家都想發展經濟,所以才引進先進經濟體系,經濟制度也模仿發達國家。但結果卻不如想象那么好。原因在于,引進國有由親戚、朋友構成的關系網,存在賄賂或不遵守規定等問題。這種“地方文化”往往阻礙經濟發展。
所謂“經濟文化”,是組織和個人與經濟發展相關行為的總和。所有國家為維持秩序都有相應的做法,如何實行經濟政策也有固有做法。所謂秩序,是“為達到經濟發展等共同目標而采取的格式化行動”。人們的行動界限由所在國家的規定所決定,強制實行這些規定的是特定國家的社會制度。因此,移植現代經濟體系時,不僅要考慮技術和資金等硬件,還必須慎重考慮特定國家的社會文化,使現代經濟體系適用于所在國家。這就是“在經濟文化基礎上的經濟援助”。
特約編輯:舒薇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