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中小城市,一套普通住宅的價格和一輛中高檔轎車的價格基本相當。短短幾年,中國的汽車市場經歷了從瘋狂增長到大量積壓的階段,波動之大給人印象極其深刻。
如今,房地產市場也正熱得發燙。中國房產市場的未來會如何,是否能從汽車市場的波動中借鑒一些有益的東西呢?
2002年、2003年的汽
車市場的確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不僅沒有受到入世的沖擊,而且市場需求迅速增加,2003年的汽車銷售前無古人地創造了同比增長100%的神話。但就在汽車行業彈冠相慶,分析師們運用國外的經驗數據來預測和描繪2004年之后的汽車市場需求強勁的增長趨勢時,車市突然逆轉。
為什么汽車市場突然疲軟?難道是收入預期變差了嗎?是人口減少了嗎?是經濟增長放慢了嗎?都不是。
不僅轎車如此,其他耐用消費品的市場,如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同樣經歷過突然火爆-過度投資-市場疲軟的過程。
問題出在收入的二元結構上。我國有7、8億農民想買電視機,但他們沒有購買力,城市居民有買電視機的能力,但已經沒有購買的需要,現實的購買力有限,這些產品當然要不斷打價格戰。
汽車更是如此,先富階層是汽車消費的主力,當他們購買了汽車之后,一般居民的收入又沒有達到購買汽車的水平,汽車市場當然會疲軟。
我們明白了汽車與家電市場消費能力升降的道理,不妨來看看房地產市場的走勢。以東南某市為例,目前,房價收入比達到14,超過1997年的香港,嚴重抑制了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為11904元,2002年為13249元,2003年為14810元。假設2004年的收入水平比2003年增加12%,達到15000元,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是45000元,而目前平均房價已經超過8000元/平方米,即使按每居戶80平方米計算,房價收入比已經超過14倍。即使是1997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前的香港,房價收入比也只有11倍。
因此,對于該市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已經形成了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一邊是普通的市民,他們的收入水平低,已經失去購買住房的能力;另外一邊是高收入群體,對于他們來說,沒有購房的人已經很少,這些群體只是具有投資購房的需求。
這樣的二元結構市場是一個蘊含很大風險的市場,也許不久的將來,房地產市場就要重蹈汽車市場的覆轍。
一邊是普通的市民,他們的收入水平低,已經失去購買住房的能力;另外一邊是高收入群體,對于他們來說,沒有購房的人已經很少,這些群體只是具有投資購房的需求。這樣的二元結構市場是一個蘊含很大風險的市場,也許不久的將來,房地產市場就要重蹈汽車市場的覆轍
(尹中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