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沈陽晚報》報道,該報記者在沈陽街頭隨機對青少年進行了“2005年春節怎么過”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96%的被訪者對春節“沒感覺”,他們抱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
這次街頭調查反映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在青少年一代中的
影響力已經下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不但如此,就連筆者這般韶華早逝的人,對春節的興致也越來越低。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筆者認為,關鍵是春節帶給人的期待值越來越少,人們越來越難從春節中得到興致的激發、欲念的滿足、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
在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里,中國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相對匱乏,可以說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到了春節,大魚大肉可勁兒地吃、旱燈社戲敞開了看、煙花爆竹震天地放,可以說,那時的春節從各個方面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中國人的需求,人們也就把所有的期待都積攢到春節。
而如今呢?國人的物質財富和文化生活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過去得等到春節才能實現的愿望,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年365天的尋常生活。這是社會和文明進步的表現。但同時,這也給春節這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首先,人們不會等到春節時,才對物質文化生活進行“惡補”。其次,春節文化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更沒有提供出更多、更先進的物質文化產品來吸引國人;第三,春節逐漸失去了傳統特色和民族特色,變得越來越平面化、庸俗化。這一切最終導致國人的心離春節越來越遠。
拯救春節文化,應該從大眾接受春節的動機,以及春節可以滿足大眾什么樣的期待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不同的人希望通過春節能滿足他什么樣的物質、文化需求,其次才能分析春節文化本身應從哪些方面吐故納新,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期待。蒹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