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天錢圓今天夢:城市“負翁”已經越來越多
一些城市1/3的人成了“負翁”
面對房地產廣告的誘惑,保持理性消費不容易。
陳啟明(音譯)拿到北京一所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后,留在北京一家外企擔任經濟顧問。去年,他靠銀行貸款買了一套亞運村附近的房子和
一輛汽車。他說:“如果要一次付清,需要100多萬,如果不貸款,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買不起。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如今,在中國大中城市,靠向銀行舉債并提前過上有房有車的“幸福”生活的人越來越多,社會上把這些人戲稱為“負翁”。調查表明,中國年輕人中,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錢”,48%的人不為自己成為“負翁”擔憂。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統計也顯示,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體負債率高于歐美家庭。另一項調查則表明,在一些城市,已有1/3的居民資不抵債,淪為“負翁”。如,上海的家庭人均財政赤字已達到721元。
不過,這些“負翁”往往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移民”城市,他們的年齡多在25歲至40歲之間。由于大都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及高職位,他們還被媒體稱為“未來的精英”。
多種原因形成“負翁”
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信奉“量入為出”的消費原則,“入不敷出”一向不被鼓勵。社會學家分析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前消費已成為中國都市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特別是近年來金融機構大規模開展個人貸款業務,更刺激了居民的消費欲望。據統計,自1998年中國開放金融機構經營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以來,至去年6月底,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16年前增加了20余倍。在個人消費貸款中,大到商品房、汽車,小到家電,甚至一支口紅,都可以貸款購買。
調查表明,除了56%的人是因為超前消費使自己成為“負翁”外,還有15%的人是因為投資失敗而成為“負翁”。其他產生“負翁”的原因還包括自然災害、疾病等。但是,幾乎所有的‘負翁’都對靠自己的能力創造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的工程師梁偉(音譯)說:“貸款消費讓我實實在在地擁有了自己的房子,雖然可能是15年、20年,甚至30年后才真正屬于自己。”
前景尚無定論
對于“負翁”現象,中國社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社會學家徐惠榮(音譯)指出,“負翁”的出現其實表明了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同時,這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對擴大內需、提升消費有促進作用。甚至可以說,“負翁”消費等于是給經濟增加了一臺發動機。
但反對者也不少。他們認為,“負翁”現象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因為“負翁”們本身的經濟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如果出現大的經濟動蕩,他們的預期收入就會降低。這種惡性經濟的沖擊,必然導致“負翁”們還貸能力下降,觸發大范圍的拖欠還貸或無法還貸現象的產生。尤其是在中國人民銀行調高貸款利率后,這群背負債務的“負翁”,勢必要承受更沉重的利息負擔。因此,金融專家鐘輝(音譯)提議,目前應首先健全中國個人信用的法律環境,為個人信用立法,加強風險管理,同時建立個人破產制度。
在長春一汽工作的德國工程師漢斯對中國“負翁”之多感到驚訝。因為在歐美,年輕人雖然也選擇貸款買房、買車,但都按“有多少收入,買多大房子和多少錢的車”的原則消費,或者先買二手房、二手車,以免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債務。但中國青年人買房、買車通常是“一步到位”,相對來說,壓力會更大。所以,他的一位中國同事說:“我現在不敢輕易跳槽。”
隨著“負翁”數量的急劇增加,中國是否也會出現“負產階級”?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李忠賢(音譯)教授認為,隨著信用消費的日漸普遍,中國居民的負債消費,將是繼企業負債經營后,又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此過程中,一些高收入階層會因此成為“負產階級”。[德國]尤爾根·海恩文
青木譯
特約編輯: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