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元起,買進全國王牌基金組合。”
2004年12月16,號稱為國內首個“基金中的基金”——“友邦金中金1號優選平衡組合投資賬戶”(以下簡稱“金中金”)由友邦保險上海、北京、深圳等六個分支機構首發,并由當地的中國銀行網點高調攬客。
友邦保險的一內部人士透露,友邦保險曾對“金中金”寄予厚望
:計劃在首發后1個多月的時間內,達到5億元的銷售規模。
買基金送保險?
在對外宣傳資料中,友邦保險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金中金就是組合基金投資帳戶+保險保障的投連保險。是友邦保險推出的主要投資于開放式基金的第三代投連產品,它組合了全國多只優質基金……,并提供等值于個人帳戶價值的意外身故保障。”
不同于一般的保險產品,甚至也不同于前兩代投連保險,“金中金”的高額投資比例令人咋舌。投資者購買“金中金”的資金,在扣除最高1%的初始費用后,其余99%的保費將進入投資賬戶,全部投資于開放式基金,不再額外收取風險保障費用。
并且,“金中金”的奇異還在于:投資者無需額外支付風險保險費,即可獲得一份與投資者個人賬戶價值等額的意外身故保障(最高可達250萬元)。
也許正是因其不同凡響,“金中金”剛一面市,就引來諸多質疑。
一種普遍的看法是,“金中金”貌似保險產品,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組合基金(基金中的基金)。
然而,讓基金公司不無委屈的是,《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基金財產不得買賣其他基金份額,換言之,即使是基金行業本身,組合基金也基本沒有獲得準生證之可能。
有消息稱,在友邦推出“金中金”之前,有基金公司曾有意發起設立組合基金,但未獲證監會批準。
而在保險行業,“金中金”也被認為更類似于基金:第一,沒有風險保費或保障帳戶;第二,保費收入純粹用于投資——購買基金產品;第三,采用類似于基金的托管制,這一點是以往幾乎所有保險公司都未曾嘗試過的模式。
然而,作為所謂的第三代投資連結保險產品,“金中金”并不需要像真正的基金產品一樣,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受《證券投資基金法》等法律法規制約。
有意思的是,友邦保險內部打理“金中金”開發到銷售事宜的,是AIG環球退休服務及投資管理集團以及其中國區下屬部門,而不是友邦保險本身。因此,有業內人士稱,“金中金”不過是AIG的投資管理子公司借用友邦保險在國內銷售渠道之產物。
可是,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AIG的子公司,友邦保險的行事方式向來循規蹈矩。“金中金”似乎也不應該是例外。
弄清楚“金中金”的“身份”并非難事:“投資連接保險”的準確定義顯然是關鍵環節。
2000年,中國保監會發布的《投資連結保險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投資連結保險是指包含保險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個投資賬戶擁有一定資產價值的人身保險產品。
而廣東保監局在其網站上公布的解釋稱,投資連結保險除了同傳統壽險一樣給予生命保障外,還可以讓客戶直接參與由保險公司管理的投資活動,將保單的價值與保險公司的投資業績聯系起來。其中大部分繳費用來購買由保險公司設立的投資賬戶單位,投資賬戶中的資產價值將隨著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發生變動,所以客戶在享受專家理財好處的同時,一般也將面臨一定的投資風險。
一家外資壽險公司產品開發人員稱,從最早的平安世紀理財投連產品,到友邦之“金中金”,投連產品在中國最為明顯的發展趨勢是:保障功能日漸淡化。以至于“金中金”因其完全不含有風險保費抑或保障帳戶,而被指有“買基金送保險”之嫌疑,但終究還算是極端形態之投資連結保險產品。
該人士還介紹,在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香港,類似金中金的投資連結保險產品亦非常普遍:風險保障概念非常淡化,保費收入的絕大部分進入投資帳戶,同時提供有個人帳戶100%或略高一點保險金額的意外險保障。
低費率質疑
無論如何,“金中金”降生在友邦,似乎是個意外。
從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間,是友邦上海的徐正廣時代,也是友邦上海一直推崇保障型產品的時代。
即使是在平安世紀理財最為火爆的時候,徐正廣帶領的友邦上海團隊仍然咬緊牙關,堅持認為在內地民眾保險保障還遠遠不充分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的本業是提供保障型產品,而不是投資連結保險產品。
對于平安保險在國內首推投連險,徐正廣曾一直不以為然。
“我們認為,目前推行投連險還不是時候。現在沒有足夠的投資工具,代理人的資深程度也不夠,證券、基金方面的資訊也不夠,再加上很多不規范的推銷,保險資金投資證券、基金的風險很大。”2001年底,當平安世紀理財在全國范圍遭遇退保風潮之時,徐正廣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
當時,徐正廣還強調,中國當下需要的是保障而不是投資。徐甚至暗示,平安當時力推投連險,有“片面強調市場份額,盲目推出不適合中國國情和保險原則的產品”之嫌。
2002年7月,徐正廣以身體原因為由退休謝幕。
之后兩年余,友邦上海掌門人一換再換,產品更替,從“至尊寶”到“金中金”,徐正廣強調的保障路線似乎也到了盡頭。
即使在外資同行看來,第三代投連險“金中金”幾乎是對友邦之前模式的顛覆。而且,一旦友邦思路轉變,可能要比平安當年走得更遠。
對此,友邦方面稱,現在的市場環境與前幾年有所不同;同時,友邦依然很看中和強調保險的保障功能,新型產品的推出會讓產品更加多元化,而不是放棄保障功能。
友邦保險一內部人士透露,“金中金”采取基金式運作,并不像外界猜測那樣,要“撈過界”或者其他什么考慮,其戰略意義在于為將來的企業年金業務試水。
一位業內專家表示,就投連產品的發展階段,監管部門和保險同業并無劃分標準和共識。如果一定要對投連產品進行分代的話,可以保監會2003年7月1日正式執行的《個人投資連結保險精算規定》為分類標準:即規定出臺前推出的投連產品為第一代,而規定出臺后推出的為第二代。
該專家稱,平安世紀理財投連保險是中國內地首個投資連結保險,形態上較為簡單。《精算規定》出臺后的第二代投資連結保險在第一代基礎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比如投保時可以選擇保險金額、保險金額可以調整、保險費可以緩交等,以增強產品靈活性。太平智勝、信誠慧選和中國平安即將推出的下一代投連產品,都屬此類。
相反,另一類產品的形態則沒有上述特征:保障額度固定,形態更加簡單,如友邦“金中金”,姑且可以稱做第三代。
產品形態并非友邦保險唯一的創新。
上述外資壽險公司產品開發人員稱,“金中金”的利潤率似乎突破了友邦保險一貫的底線。經過粗略的估算后,該開發人員稱,傳統型投連險是高利潤產品,保險公司不僅可以坐收可觀的管理費、初始費用、買賣差價等,還可以規避利率風險。
但是,作為第三代投連,“金中金”卻可能是友邦保險所有產品中利潤率最低的一個。
與傳統投連產品相比,“金中金”放棄了高達5%的買賣差價(此前僅有信誠人壽的投連產品有類似設計),并且就初始費用而言,“金中金”最高1%的費率要比同類躉交型投連產品(2%)低一半。
“即使考慮到退保費用的因素,‘金中金’還是要比同類產品利潤率要低很多。”上述外資壽險公司產品開發人員透露,包括友邦在內,幾乎所有外資保險公司對產品的利潤率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說低于5%就不做。此前,友邦產品的費率似乎總要比其他公司的略高一籌。
不容忽略的是,渠道的不同或許可以解釋此次“金中金”的低費率。
此前,無論是第一代投連平安世紀理財,還是所謂第二代投連代表的太平智勝,都是通過傳統的代理人渠道銷售。“銀行保險渠道應該會比代理人渠道成本低。”該產品開發人員稱,即使考慮到渠道因素,“金中金”的利潤率也不會很高。
·記者手記·
保險業擴張經緯
對友邦而言,“金中金”也不過是擴張中的一個小小插曲。
事實上,通過產品滲透、投資以及機構主體擴張,在過去三年中,幾乎所有保險公司都把原先地界向外挪移三分。
其中,銀行保險不失為一個經典案例:以手續費為代價,保險公司順利打開了儲蓄替代型保險的市場。2002年,銀行保險業務增長占壽險新保費增長率的38%。截至2003年10月底,銀行保險占壽險新保費增率的86%!
2004年1-11月,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對轄區內的18家中外資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及其市場份額統計顯示,銀行保險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中外資保險公司最重要的銷售管道:當期,各家壽險公司銀行保險保費收入達46.43億元,占全部保費收入(209.46億元)的比重為22.16%。
其中,泰康、新華、太平、生命人壽、海爾紐約等公司銀行保險保費收入比例占其各自總保費收入之比例超過55%,安聯大眾、海康人壽的比例也超過了35%。
即使對于老牌的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而言,銀行代理的保費收入貢獻也遠遠超過其多年依賴的個人壽險渠道。截至2004年11月,太保壽險銀行代理保費收入為4.323億元,個人壽險僅為3.06億元。
一個流傳于業內的預言是,如果允許成立專業的銀行保險公司,在兩三年內,就可以出現4至6家規模與太平洋保險公司相當的主體,徹底改變壽險市場格局。
這還不過是金字塔的一個棱面。
除此而外,機構擴張則是不得不提及之另一主題。
2005年2月3日,總部位于湖北武漢的合眾人壽即將開業。若2004年夏保監會放行之18家獨立保險公司都可順利籌備并獲準開業的話,擴張的效應顯然不止一點點。
如果把新批機構比作經線,集團化無疑是與之交織的那根緯線。
2005年1月4日,中國保監會正式核準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業,由此,在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再、中保集團、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之后,又一家保險控股集團橫空出世。更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作為現有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各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名稱上似乎是無意的摳去了“保險”兩個字眼。
這似乎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的預言不謀而合: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目前尚不能突破《保險法》有關投資渠道之限制,但卻為將來做大業務范圍,比如管理非保險公司資產奠定了實體基礎。(馬
斌)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