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有兩顆交相輝映的星,一顆是海爾,一顆是許振超,人稱“雙子星座”。如今在青島,不僅“雙子星座”熠熠生輝,而且裂變出燦爛的群星。在“單位學海爾、個人學許振超”和“個人創一流業績、企業創一流品牌、社會創一流環境”的“雙學三創”活動中,青島活力迸發,“絕活”越練越多,新品牌層
出不窮,出現了群星爭燦的新景觀。 “雙子星座”光亮世界
不久前,海爾蟬聯2004年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一名,并以全球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的驕績躋身世界品牌百強。海爾人說,這是“學振超精神,創世界名牌”的結果。
當“雙學”活動開展的同時,海爾人也進行了深刻的反省:我們焊接工人的焊接水平有松下的工人那么高嗎?我們生產線長的組織能力有豐田的線長那么強嗎?……最重要的是,“海爾”品牌有世界百強品牌排名第一的“可口可樂”那么大的影響嗎?這一比,海爾人找到了自己奮進的目標。
李少杰是海爾眾多爭創一流員工中的一員,面對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鈑金生產線,他硬是將鈑金線的節拍從25秒/臺提高到創世界紀錄的18.5秒/臺。今年1月,李少杰和其他9位表現突出的員工被評為2004年度海爾功臣。在去年海爾此起彼伏的技術比武、勞動競賽、創新創效等活動中,海爾員工提合理化建議4萬條,創經濟效益7247萬元。
在海爾員工大練“絕活”時,“振超精神”誕生地的青島港750個班組班班都擺起了擂臺,崗崗都開始大練“絕活”。他們搜集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各貨種作業的最高效率,作為爭創一流的方向和目標,班班瞄準行業一流、全國一流、世界一流制定了明確的措施,“振超精神”一下子激活了青島港。在繼“振超效率”之后,“顯新穿針”“王嘯飛燕”“義明千鈞”等以碼頭工人命名的十大員工“絕活”成了振興青島港的“寶器”。
人人苦練“絕活”,個個爭當“技術狀元”,全面提升了青島港的服務水平。去年12月10日,青島港第3次打破世界紀錄,將單船效率從381自然箱提高到473.78自然箱,“振超效率”一次提高了92.78自然箱。與此同時,青島港3次刷新礦石裝卸世界紀錄,紙漿作業連續7次勇創世界第一。青島港去年吞吐量超過1.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標準箱,邁入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之列。
高素質員工如雨后春筍
在青島即發集團,人人都知道針織廠的馮兆啟有一手“絕活”:對客戶拿來的織布樣品,他一看就知織法,一摸就知克重,一拆就知支數,一燒就知成分。馮兆啟說:“作為新時期的產業工人,要學許振超愛崗、敬業、創新精神,練就崗位絕活,爭創一流業績。”
提起馬學良,中國輕騎集團青島鴻達廠的職工嘖嘖稱奇,他創新摩托車曲軸連桿生產技術,提高生產率10%,產品由此打入國際市場。
像馮兆啟、馬學良一樣,在“雙學三創”活動中,青島全市1.7萬個企業、上百萬產業工人以及各行各業的員工開展了技術比武練“絕活”、爭當“品牌員工”的活動。在一份十幾頁的青島市專業技術能手申報明細表中,記者看到,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行各業的骨干、尖兵的拿手“絕活”:水質檢測“一測準”、中藥調配“一抓準”、公交線路“一口清”、“滴水不漏”焊接手、雙手繪制解剖圖、精鍛齒輪“把握絲毫”……涉及了醫學、機械修理、汽車駕駛、教育等數十個行業近200個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青島全市有2300多個單位參加了以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工程活動,創造和節約經濟效益5.11億元。全市參與各種形式勞動競賽活動的職工達68萬人次,參加技術練兵、技術比武的職工22萬人次。全市涌現各類人才74.6萬人,練出4000多項專業技術“絕活”,新培養技師、高級技師901人。
“雙學”效應催生品牌青島
去年8月7日,青島五四廣場格外熱鬧,青島市直機關的64個部門,近千名公務員在這里向市民面對面地推介他們的54個服務品牌。今年1月底,記者走進青島市政府辦公樓,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真情相助”、人事局的“人誠事公”、婦聯的“貼心娘家”……幾乎每一層樓都可以看見醒目的政務品牌。
“市情信達”,是青島市統計局在“雙學三創”活動中創立的品牌。記者在統計局辦公服務指南上看到,公務員們要實行“六個一”的文明服務:一個起立、一句問候、一杯茶水、一張笑臉、一聲請坐、一份滿意;要求每一個工作人員掌握計算機錄入“一次準”,統計數據“一口清”,統計分析“精、準、快”。
學習海爾等企業創建品牌的成功經驗,青島市黨政群機關大力創建機關公共服務品牌,以促進機關服務水平的提高。青島市政務工作品牌“忠誠服務”叫響了忠心為黨、誠心為民、盡心服務的口號,通過開展“快辦理、快審批、快落實、提高效率”的“三快一高”活動,使全市12個區市、180多個市直單位、178個鎮(街道辦事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達到了行政效能快捷的初衷。
如今在青島,練“絕活”創品牌活動方興未艾。機關在創牌,個人在創牌,企業在創牌……“雙學三創”點燃了每個單位、每個人你追我趕的熱情,一個品牌社會正在形成。據統計,2004年,青島“中國馳名商標”突破10個,“中國名牌產品”總數達到31個,新培育政務品牌50多個,還有23個青島市服務品牌。新華社記者陳國軍劉寶森(新華社青島2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