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送走一個喜氣洋洋的豐收年,安徽5000萬農民又“開門見喜”:安徽省宣布2005年將全面免除農業稅。
而全國像安徽一樣免除農業稅的省份,目前已增至22個!專家稱,溫家寶總理一年前承諾的5年內取消農業稅的目標,如今可望提前三年實現。
“不收皇糧第一回”
“自從盤古開天地,不收皇糧第一回”,安徽省來安縣邵集鄉松郢村67歲的葛美和聽到這個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寫下上面的春聯。在葛老人看來,“黨和政府現在對莊稼人真是好:最近三年,稅費逐年減少,從去年開始政府每年還給我們發幾十元糧補款,今年又要免征農業稅,我們種莊稼的更有干勁了!”
農民欣喜,基層干部也高興。來安縣邵集鄉黨委書記俞德貴說,過去農村干部一天到晚兩件事——催糧要款抓計生。如今不收稅了,基層干部不僅去除了一件煩心事,干群關系也會隨之大大緩解!
專家則稱,免除農業稅不僅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有利于實現城鄉公平稅負,激發城鄉統籌發展的潛能。
事實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明確指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必須始終抓緊抓好。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談及此,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劉奇認為,‘兩個趨向’的論述是一個立意高遠、內涵深刻的重要論斷,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對工農關系在思想認識和政策取向上的進一步升華;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順應民意,恰逢其時。在他看來,農業稅的免除不僅在于每年減少農民人均幾十元的負擔,更在于黨和政府為保護農民這個最大的弱勢群體邁出重要步伐。
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省農村稅費改革辦公室主任朱玉明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盡管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但對地處江淮之間,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增收困難的安徽農民來說,農業稅仍是較重的負擔。
據介紹,免除農業稅后,安徽省2005年將因之減收19.18億元,同時增加對農民的糧食直接補貼資金1.85億元,兩項合計21.03億元,全省農民人均可增加收入43.8元。
缺口如何填平
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是全省財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農民負擔是減輕了,但怎樣保證鄉鎮正常運轉?鄉村干部和教師工資有沒有保證?
朱玉明廳長明確表示:“免除農業稅帶來的財政缺口,將通過中央轉移支付和省級財政加大對縣鄉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解決。”取消農業稅后形成的財力缺口,彌補的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對于中央出臺的減免農業稅政策,這一塊的財政減收缺口中央財政將安排專項轉移支付補助。安徽省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省,能夠享受到中央的補助政策;二是省財政對下安排轉移支付。省財政將對縣鄉安排相應的轉移支付,因取消農業稅造成的鄉鎮財力缺口,減多少補多少,保證基層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減少,部分有條件的市,也會對縣鄉給予財政補助,幫助基層解決困難。
那么,這19.12億元的缺口如何填平?據介紹,中央原有對安徽省19個國家貧困縣免除農業稅的政策;按照中央原定要逐年降低農業稅稅率政策,安徽農業稅稅率今年將降低2個百分點,不管安徽免不免農業稅,農業稅稅率降低后造成的財政減收,中央也是給予支付的,上述兩項中央要給安徽轉移支付11億元。另外,社會減免費1億多元,而此項目按規定是減免的,但過去基層政府基本都收上來,現在將全部返還下去。據測算,全部免除農業稅后,省級財政要增加對縣鄉轉移支付資金7億元,加上增加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資金1.85億元,相當于全省本級財政收入的18%2005年省本級財政收入計劃額為50億元。
當然,省級財政承受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但近年來,安徽省經濟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地方財政實力有所增強,2004年財政收入突破500億元大關,財政增收100億元,具備了一定的調控能力。特別是通過5年來的農村稅費改革,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持下,縣鄉正常運轉得到保障,對改革的承受能力明顯增強。朱玉明說,省財政要大力調整支出結構,努力增收節支,千方百計擠出財力,加大對縣鄉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盡全力化解免除農業稅后的財力缺口。對那些買高檔轎車、高檔辦公用品的行為,要堅決把關,努力壓縮一般性開支。
來安縣財政局朱峰松局長說,取消農業稅后,地方財政減收的將由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對縣鄉村干部和農民都是有利,過去鄉鎮干部工資被拖欠是常有的事,2005年后村干部的補貼也是國家發了,村干部享受“國家工作人員”的待遇。他胸有成竹地表示:“不必過于擔心免征農業稅對財政會造成不良影響,免征農業稅后不會減少鄉村干部和教師工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力的增加,將逐步改善和提高鄉村干部和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
具有標志性意義
安徽省農村稅費改革辦公室的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取消農業稅的意義怎么描述都不過分。劉奇及對三農問題頗多心得的聞新國則指出,免除農業稅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標志性意義,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對農民權益的保護意義重大。“三農”問題是體制轉軌期,舊體制保留有余而新體制跟進不足造成的,農村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給予農民完整的權益保障。現階段,取消農業稅是從大局觀的高度和政策選擇的角度考慮和解決農民權益的保護問題,對農民權益全面長期的保護(尤其是相關的土地權益)和農村市場化的進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是對基層政府職能轉換意義重大。由于農業稅的特定征收對象和現行農村的治理特點,只要農業稅存在下去,基層政府與農業稅的征收行為始終會難解難分地糾結在一起。而且某些基層政府把農業稅的征收演化成了竭澤而漁式的惡性“收、養”機制,這不利于基層政府職能的轉換。農業稅的取消無形地剝離了基層政府不規范權力的又一依仗,基層政府的行政行為將會逐步得到規范,有利于改善干群關系。
三是對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意義重大。由于涉農收費行為的慣性影響,只要對農民的農業稅征收仍在進行,各種涉農亂收費就會搭車,就難以根治。取消農業稅后,其他對農民的一切不合理負擔都應當禁止,建議對農民實施″零負擔″政策,這將有利于農民保護自身利益,也有利于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成本和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成本都會大大降低。
四是完善了農民對土地的自主經營權。取消農業稅后,使農民對土地的自主經營權得以完善。第一,承包經營權流轉,使土地能夠真正作為一項穩定的財產進入市場產生應有的交換價值,農民也能夠真正從中獲得其應有的經濟利益;第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可帶動較大規模的集中土地,從而有力地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發育;第三,流轉能夠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化配置,農民因此可以節約開支,提高農產品產量,增加收入。
“少取”之后如何“多予”
安徽省來安縣委書記張傳權說,免除農業稅只是“少取”,要想給農民更多的實惠,還要想方設法開辟“多予”的渠道。農民盼望的不僅僅是不繳農業稅,還有更多的收入、更好的學校、更方便的醫院、更幸福的日子。
他說,目前“三農”工作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市場信息、實用技術缺乏,生產資料市場不穩定、坑農現象突出,農村普遍缺醫少藥、許多群眾看不起病,農民還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等,需要做的事很多。需要我們徹底擺脫“催糧罰款”的工作思路影響,做到尊重農民、服務農民。把政策規定的應該給農民的一分一厘都交給農民,做好“加法”;把應向農民減收的一分一厘如數地放在農民口袋里,做好“減法”。
因此,安徽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的何開蔭指出,從現實情況來看,國家惠農政策僅僅在減免農業稅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隨著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普遍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種糧直接補貼、降低農業稅等國家優惠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農資漲價“掏走”免稅實惠,多重因素影響農資價格漲落。高含金量還要有高落實率,如何不讓惠農政策打“折扣”,把“真金白銀”交給農民,是2005年新的一年中廣大農民的真情期待。
專家指出,要做“加法”讓農民增收,還有很多道檻設在我們的政府面前,需要一步步跨越,這將是對我們政府今后的考驗:
一是公益事業如何開展。沒了農業稅,鄉村集體經濟成為空殼,而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僅僅保證干部工資和日常的辦公經費,除此之外,要想興辦集體公益事業只能通過“一事一議”來解決。據安徽省財政廳稅改辦估算,全省真正實行“一事一議”的村不足1/3。即便是議了,每人每年15元的經費,很難辦成大事。而對于投入需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道路、水利設施,鄉村難以擔此重任。來安縣邵集鄉魚塘村支部書記翁義俊說,基礎設施沒錢投入是我們村干部的最大心病,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恰恰是農民最大的心愿。
二是如何填平高達幾千億的債務黑洞。鄉村債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如果不能盡快填平,必將制約整個農村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一些鄉村干部建議,是否可由國家出資核銷一部分過去“普九”達標、辦集體企業和為完成稅費而釀成的本應由國家承擔責任的部分債務;還可利用部分機動土地,采取競價承包、公開拍賣等方式獲取一部分資金用于償債。
三是土地越來越成為農村一個新的矛盾焦點。在去年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激勵下,許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輪“要地熱”,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人地矛盾糾紛。這些要地的農戶有的是二輪土地承包時因嫌稅費過高沒有要地的,有的是外出打工后自動放棄土地承包權的,有的是新添了勞力或出生了子女的,有的是按照二輪承包時的政策不應分地的等,尤其是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返鄉要地的現象最為普遍。由于原來許多人不要地,導致1996年前后各地都出現了數量不小的拋荒地,而當時的村委會為了保證國家稅費,不得不想方設法把這些拋荒地處理給一些人耕種,或是將拋荒地抵給債主,或是同一些種田大戶簽訂承包合同。現在面對大量要地的農戶,村里基本上沒有耕地可給。由于要不到耕地,享受不到國家政策的實惠,無地農民與村委會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甚至發生了械斗等極端行為。可以預見,在農業稅全部取消后,如果這個問題還得不到解決,各種矛盾沖突必將愈演愈烈,進而影響到農村的穩定大局。
四是如何重新確立鄉村干部工作的坐標點。在廣大中西部地區,鄉鎮干部多年來一直扮演著“收稅者”的角色,不少干部反映自己工作中70%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抓農業稅收,而農業稅的取消,無疑會使鄉鎮干部70%的工作對象沒有了,這樣的變革無疑會對廣大鄉鎮干部的工作目標、工作方式、工作內容等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各項配套改革的逐步到位,治安有公安部門,計劃生育有計生部門,不少公共事業都不再需要鄉鎮干部,必定會使不少干部在一段時期內產生失落感、盲目感,對農業稅取消后自己該干什么心里沒底。因此,幫助鄉鎮干部搞好工作定位,應當引起當前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改革有阻力,但改革的潮流勢不可擋!”省財政廳朱玉明廳長說,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近年來,安徽省還大力推進各項配套改革,相繼組織開展了鄉鎮機構改革、鄉鎮區劃和村級規模調整、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鄉財縣管”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等比較大的改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除了不斷完善“一事一議”外,安徽還將進一步增加糧食直補資金數額。安徽省開展糧食直補工作已經兩年,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擁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年安徽省將再增加1.85億元資金用于糧食直補,使整個直補資金達8.65億元,占全省糧食風險基金的50%。同時,繼續實行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支持產糧大縣的政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記者 葛如江)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