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2月8日,原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和IBM公司代表在簽署協議后握手。
2004年年底有一個轟動中美兩國的新聞,就是中國聯想集團要收購美國IBM公司的
個人電腦業務。這是中國IT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起海外投資案。然而,就在不少人因此受到鼓舞之時,一盆冷水潑了下來。美國媒體近日紛紛報道,布什政府正考慮對聯想并購案展開廣泛調查,理由是“它可能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
神秘委員會位高權重
12月8日,中國聯想集團與美國商業巨人IBM共同簽署了轉讓協議:聯想將斥資12.5億美元購入IBM的全部PC(個人電腦)業務。收購完成后,占全球PC市場份額第九位的聯想將一躍升至第三位,僅次于戴爾和惠普。此后一個多月,IBM不斷派出工作組到北京聯想總部溝通整合細節問題;聯想新董事主席楊元慶也奔赴美國,了解IBM方面的情況。這一切似乎都進展得十分順利。
然而,1月23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率先披露,聯想對IBMPC部門的收購可能遇到了麻煩,因為美國政府認為“聯想可能會利用IBM位于北卡羅來納州的基地從事商業間諜活動,竊取相關技術用于軍事領域,從而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這個消息迅速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華盛頓郵報》為此采訪了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成員韋塞爾。他說:“這不僅僅是賣一兩家廠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網絡如何運作的問題。IBM和政府各部門都有合同,了解這些電腦如何聯網將使對方有機會侵入我們的電腦程序。”韋塞爾的話代表了美國一部分人的想法,但這筆并購案的命運掌握在外國投資委員會手中。
即使對美國人來說,外國投資委員會也是個神秘的機構。該委員會成立于1975年,主要任務是確保外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不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所有外國公司出資1億美元以上的收購計劃都必須獲得該委員會的批準。
外國投資委員會歸美國財政部管轄,主席也由財政部長擔任,但它實際上是個跨部門機構,囊括了12名部長級官員,包括財政部長、國務卿、司法部長、國土安全部長、國防部長、商務部長等。像這樣要員云集的單位,在華盛頓還找不到第二家。
美國政府一向強調政府信息公開化,但外國投資委員會卻享有“特權”———在調查過程中,除了行政和司法程序外,相關信息都將嚴格保密。因此,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該委員會常設工作人員主席西爾斯一直強調,他們不能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對美國媒體的相關報道也不予置評。美國財政部發言人弗拉托也是小心翼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反復說一句話:“出于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我們不會對被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的交易作出評論。”《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打遍了上述12個部門的電話,但各部門發言人都拒絕就此發表評論。
本報記者從側面了解到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決策程序:首先要求相關公司主動提交書面申請。在接到申請的30天內,委員會必須作出是否批準并購的裁決。如果并購交易未獲批準,委員會將展開45天的正式調查,并將調查結果直接送達總統。總統要在15天內作出最終決定,并將決定通知美國國會。也就是說,整個審查過程原則上不能超過90天。據悉,IBM早在去年12月29日就向外國投資委員會遞交了申請材料。按規定,該委員會將在1月29日作出裁決,如果屆時這起并購案被否決,將進入正式調查程序并最終由美國總統布什定奪。
美輿論認為政府杞人憂天
在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決定出臺以前,全世界都在關注聯想收購案的命運。中國人對此的關注度最高。
最近幾天,聯想集團接到無數打聽情況的電話,但管理人員對此諱莫如深。一位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說:“我們的收購談判團隊對事情的進展非常清楚,但是否向外界說則是另一回事。”聯想集團企業推廣部的負責人員表示,美國有一整套法律對跨國并購案進行規范和限制,聯想要做的就是積極配合美中兩國有關部門就此開展的工作。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是否會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這個問題也引發了人們的討論。一位從美國回來的軟件高手說,IBM的個人電腦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很高,美國軍方也是其用戶。但各品牌的個人電腦都差不多,硬件上的技術竅門根本算不上秘密。他認為:“反而是美國手里掌握著世界上大多數電腦的軟件體系,那才真正威脅著別國的安全。”
美國輿論認為,聯想并購交易被槍斃的可能性不大。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格雷厄姆認為,聯想并購案被最終否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否則美國對華貿易將向一個不利的方向發展。他還表示,對外國公司購買美國資產進行正式調查并不鮮見,法國一家公司就曾接受過正式調查,日本曾有3次并購被調查,即使英國和加拿大公司也都有可能面臨此類調查。
何慕禮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曾擔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也是一位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和網絡安全領域的著名專家。1月26日,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政府最終會批準聯想的并購案。他說,美國政府的擔憂是多余的,IBM出售給聯想的并不是什么尖端技術,而是普通的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業務,“根本與國家安全無關”。他還說,外國投資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一共受理了4000多個并購交易申請,只否決了其中的6到8個,否決比例應該說是比較低的。
威廉·賴因施是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在克林頓時期曾是商務部主管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副部長。他認為:“制造個人電腦的技術無處不在。認為這筆交易會影響美國的國家安全,完全是言過其實。”
布魯斯·施奈德是美國著名的計算機安全問題專家。他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也抨擊說,美國政府有些杞人憂天,“對外國間諜機構來說,IBM那個基地的作用就跟旅館差不多”。
阻撓并購的幕后原因
既然美國經濟、國防和計算機專家都認為聯想并購案與國家安全無關,那么美國政府干預的幕后考慮是什么呢?專家認為,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美國仍抱有戰略防范中國的思想。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成員賴因施直言:“我知道五角大樓和其他機構有人不喜歡這筆交易,他們認為中國是壞蛋,所在就要想出個理由來。”
二是聯想并購對美國的產業利益和企業利益形成了威脅。聯想并購不僅僅是聯想本身,而且是對中國整體產業利益的一次提升,標志著中國高科技制造業的崛起,對美國高科技制造業也是一大挑戰。另外,戴爾、惠普、英特爾等美國公司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也通過媒體及客戶對并購案大潑冷水。
三是美國人的小心眼在作怪。在美國人心目中,IBMPC就是美國電腦的代名詞,是美國高科技的象征,這個東西被一家中國企業買走,美國人心理上很難平衡。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公司一直懷有戒心,聯想不過是最新的“遭遇麻煩者”。2003年,香港和黃集團被迫放棄了對美國“環球電訊”公司的收購,當時外國投資委員會提出的理由與今天出奇相似:中國可能會利用“環球電訊”的光纖網絡監控全美的電訊,進而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同一年,美國指控中國華為公司涉嫌向伊拉克提供光纖和其它設備,助其改進防空雷達系統,要求國際社會予以制裁,使用的也是同一理由。
何慕禮告訴記者,美國把中國視為未來最大的假想敵,所以對中國公司很不放心。美國從1989年后開始對華實施武器禁運,十多年來,對華出口管制的框框越設越多。1999年的《國防授權法》要求加強對航天衛星技術的出口管制;2001年10月,美國又禁止對中國出口控制犯罪用的設備;美國國會經常召開對華出口管制的聽證會;美國政府也頻繁處罰“違反規定”的美國和中國企業。但美國一些企業代表和前政府官員認為,限制并不能阻止中國得到高科技產品和武器,反而會讓他們失去這個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市場、第三大PC市場和2010年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市場。
在采訪最后,何慕禮對本報記者說:“現在到了必須對這些過時的想法和政策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了。”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唐勇 本報記者 程剛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