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5621億美元。有人擔心我國引進外資是否太多了——
盡管去年加強宏觀調控伊始,很多人曾擔心外商來華投資會減緩,但商務部的新近報表顯示:2004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60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3%,歷史性地突破60
0億美元。
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21億美元,累計使用外資存量約2100億美元。
外資投入產出的效率較高
外資占中國工業、稅收比重增升的同時,投資比重卻沒有成正比地加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從1979年7月1日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起,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已有25個年頭,其增勢基本穩定,并不斷刷新紀錄,即便是在世界跨國直接投資持續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國FDI仍一度躍居全球第一。
隨著總量規模的擴大,外資滲透到國民經濟方方面面,比如:
外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1992年為7%,1998年為24%,,現已占到1/3,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28%;
外企稅收占全國工商稅收比重,1992年為4%,1995年為10.9%,現已占到1/5;
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992年為7.5%,1994年為17.1%,現保持在10%左右;
可以看出,外資在中國工業、稅收中的比重增升的同時,投資比重卻沒有成正比地加大,說明外資投入產出的效率比較高,也表明目前并非外資占中國經濟比重最大的時期。10%的比例,低于12.2%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10.3%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外資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比重現已超過57%。具有外向型天性的外企無疑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外商投資的近17萬家工業企業對外依存度(即出口額占其工業產值的比重)為45%左右,大大高于國內其他類型工業企業近30個百分點。
怎樣看待目前爭論的兩大焦點
從安全性看,FDI并不足以控制或壟斷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從影響力看,25年來國內企業正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了發展壯大
但是,目前從國內不同層面傳來一種聲音:中國引進外資是不是太多了?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說,這一輪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引資太多會危及我國經濟安全;二是外資帶來的某些競爭會對國內企業產生不利。
金伯生認為,這兩種擔心都是不必要的。從安全性看,外商直接投資并不足以控制或壟斷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2002年,我國發布新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其中將生產行業劃分為四類,分別是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外資進入的。因此并非所有行業都對外資敞開。從中外企業競爭看,25年的引資實踐證明,我們的企業正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了優勝劣汰、發展壯大。何況,我國加入WTO的3年多來,對服務業等最敏感領域的開放是漸進式的,外資并未對國內主要產業形成明顯沖擊。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胡景巖指出,從各行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數字比例看,外資只是在少數行業占有較大份額,如占到我國機電產品銷售額的70%,高新技術產品的84%。總體來講,目前外資并未形成壟斷,外商投資企業的銷售額中40%為出口額,其內銷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不到15%。
多與少的標準是什么?有人認為,FDI占中國GDP的比重已超過40%,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及亞洲國家和地區。2003年FDI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5.5%。而馬來西亞是45%,新加坡是38%,墨西哥是31%,韓國是15%,加之獨資企業所占比重顯著加大,中國經濟對外商直接投資依賴過重已成事實。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按國際計算方式,將多年累計使用外資金額總數與某年GDP相比不符合國際通則。2004年底,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存量約2100億美元,FDI占中國GDP比重約16%,低于不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況且,并不能說FDI占外貿總值之比超過55%,就意味著依賴過重。
衡量外資多少不能簡單看數字
我國人均引資不到47美元,衡量外資規模多與少,應看引進的外資是否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益
衡量外資規模是多還是少,不能簡單地看幾個數字或比例,而應看引進的外資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是否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益。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吸收外資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資金本身。它們帶來的不單是“真金白銀”,還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其人才效應及其波及作用不容忽視。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就業矛盾。據了解,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就業人數占全國城鎮勞動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10%。另外,到2004年6月底,我國現存注冊外商投資企業約24萬家,僅占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3%。
按照2004年中國實際引資606億美元算,13億人口人均不到47美元。而2003年發展中國家集聚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吸收FDI為497億美元,5.1億人口人均99美元。再看周邊的亞洲國家,2003年馬來西亞吸收FDI人均106美元,韓國吸收FDI人均78美元,都高于中國。
目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5600多億美元,其實并未扣除折舊和外商出于經營考慮的撤資。按照國際通用的“固定資產余額”推算,2003年在華FDI存量只相當于我國當年GDP的18%,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防止外資風險工作卓有成效
外商來華直接投資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產業、地區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
金伯生說,根據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我國利用制定和調整產業政策,不僅是鼓勵外商對華投資,對有些行業也進行限制甚至禁止,就是為了防止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防止外資風險的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崇泉指出,應注意到,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產業和地區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從產業結構看,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高技術領域吸收外商投資持續大幅增長;外商以多種方式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近700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已逾30家;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新增外商投資得到有效遏制。
從地區結構看,東北老工業基地吸收外資大幅增長,黑、吉、遼三省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合同外資金額、實際引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9%、40%和78%;東部繼續保持主體地位,占全國八成以上;中部增勢強勁,規模正在攀升;西部相對增長較弱,但其合同外資金額增幅也比全國平均增幅高26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履約率也升至50%。
我國利用外資沒有過剩
外資不降反升,是因為宏觀調控與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大趨向基本一致。關鍵是引資更應注重選資
“錢往高處走”,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權威報告稱,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國之一。金伯生說,跨國公司把投資籌碼押在中國,兩張“王牌”是擋不住的誘惑,即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絕對廣闊的消費市場,這兩項吸引外資的最基本因素沒變。隨著我國對外資、合資企業在外資比例、國產化程度、外匯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漸取消,隨著我國履行加入WTO承諾的逐步到位,來華發展并實現本土化生產的跨國公司會越來越多。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調控帶來的積極效果,加之中國成為跨國企業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外商在華投資升溫是必然的。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引資外部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開放初期,引進外資主要是解決資本缺口。而今,從商品市場看,目前全國600種重要商品中,約有85%的商品供過于求,而僅有為數極少的商品供不應求。從貨幣市場看,我國已由資金短缺,貸款高于存款,轉為存款大大高于貸款,到2004年底銀行存貸差達到6.48萬億元人民幣。
還有,部分地方在引資過程中不考慮資金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盲目招商引資,重數量輕質量,有的地方官將合同多少作為政績指標。長此下去,將影響我國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的最終效果。所以,引進外資必須要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項目為主流,使其更加符合我國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向。
近期,大量有較高“含金量”的制造及研發環節從發達國家向外轉移,跨國直接投資也從制造業外包為主轉向服務業外包為主。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全球服務外包總值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國際上吸收外資的競爭將會更趨激烈,但也為我國擴大外資盤子提供了難得契機。引資更須選資,只要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溢出效應,有利于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外商是會理解和歡迎的。面對調控,外商來華投資不降反升,正是因為調控與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大趨向基本一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近日指出,我國不存在利用外資額過度的問題。當前全球吸引外資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應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關鍵是提高引資水平、優化引資結構。
作為外商眼中的投資熱土,我們應當跳出所謂“多與少”的論爭,保持吸收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莫要錯過了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