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組成部門中女性高官的任職情況。資料整理:饒德 宏法 伊莎
當今政壇惟一女省長履新
1月22日,青海省第十屆人代會第三次會議上,宋秀巖成為中國政壇矚目的焦點。
這不僅因為她以高票當選為西部大省的行政一把手;同樣因為其性別———在中國的省級行政區里,她是目前惟一的女省長。
宋秀巖擁有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從小隨父輩來到青海,在高原上度過了半生時光。當選省長之前,她曾任共青團青海省委書記,海東地委副書記,省統計局局長,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組織部部長,青海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代省長。
“如此豐富的從政經歷,是宋秀巖脫穎而出的關鍵。”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吳江評價說。這種成長經歷,無疑也會成為影響其執政取向的重要因素。“本屆政府會以人為本,不提嘩眾取寵的空洞口號,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宋秀巖在當選后對公眾表示。
而在宋秀巖履新之前,共和國歷史上只有一位女省長。1982年,時年46歲的顧秀蓮出任江蘇省省長。兩人不但姓名中有“秀”字相同,而且都在基層工作過,還都出任過作為黨的后備力量的共青團的干部———1961到1964年間,顧秀蓮曾任甘肅省金川有色金屬公司機修廠團總支副書記、團委書記。
如果把廣義的“省長”都包含在內,宋秀巖應該算第三位女性。2001年,蒙古族的烏云其木格當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兩年之后,在內蒙古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時年59歲的烏云再次當選。而今,顧秀蓮及烏云其木格均已升職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身居要職的“小女子”
目前,在中國政界高層,共有7位女性擔任著黨和國家領導職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3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顧秀蓮、烏云其木格;2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郝建秀;1位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中,有正副女部長16人,而在全國的省、區、直轄市的黨政領導班子中,女性為四五十人。
“她們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良好的教育背景,多出身工科,豐富的從政經歷等。”全國婦聯一位人士說,“而她們的能力絲毫不遜色于異性。”
據這位人士介紹,1988年北京市選舉副市長時,本來只有一個女性候選人的名額。但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何魯麗及吳儀被同時列入候選名單。同時被選舉為副市長的兩位女官員果然不負眾望,逐漸成為政壇的佼佼者。
這些高層官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吳儀。盡管這位67歲的女性經常自稱“小女子”,而且常常把“小女子豁出去了”、“從男人堆里干出來的小女子”等話掛在嘴邊,但她的優秀卻獲得“中國鐵娘子”美稱。美國《福布斯》2004年8月20日公布“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排行榜”中,吳儀名列第二。
她們也體現出女性從政的特色:大多分管文教、衛生、科學及婦女領域。何魯麗出身兒科醫生,出任北京市副市長時主管衛生領域;在SARS流行后期,吳儀接替張文康兼任衛生部部長,并成為第一個走進河南艾滋病村的國家領導人;顧秀蓮現任全國婦聯主席,郝建秀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而陳至立在擔任國務委員之前,出任國家教育部部長。在婦聯的一項調查中,317位女市長分管文教衛生的占50%以上,而分管經濟的只有15%。
從中國傳統觀念看來,女性從政往往會面臨家庭與事業的沖突。“與男性不同的是,幾乎每位女性高官就任后,都會對自己的政治身份與家庭身份之間的關系進行詮釋。”中國婦聯研究所研究員杜潔說。宋秀巖就任之后就當即對傳媒表示:“作為女性來講,與男性相比,對家庭有著更多的一份責任。我既是妻子、母親,也是女兒。從社會角色講,我又是人民的公仆,所以我既要竭盡全力為人民服務,同時也應該盡一份女性應盡的責任。”
婦女組織有研究表明,女性從政會對家庭產生一定影響。已經步入中國權力高層的吳儀,至今過著獨身的生活。“我不是獨身主義者,只是生活沒有賦予我這個機會。我沒有談過戀愛,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闖進我的生活。”這位女副總理曾說。但政治對家庭的影響并非遍及每個人,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彭珮云就是另一種例子,與她相伴半個多世紀的丈夫王漢斌,同樣曾出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2001年9月,在全國婦聯對317名女市長的調查中,被調查者全部已婚,其中離異1人。調查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看重家庭的作用,而婚姻狀況也是女性參政的重要資源。
而在工作方法上,女性的風格與男性有所差別———她們更喜歡與下屬討論問題,而不是發號施令;她們具有親和力,善于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體貼關懷,設身處地為部下及他人著想。
但她們的女性身份經常會受到社會和一些同事的議論,人們往往以男性的標準來判斷其能力。婦聯的調查發現,一旦她們像男同志那樣處理事務,又往往會被扣上“狂妄”、“出風頭”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