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4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3.9%,其中12月份同比上漲2.4%,這是自2004年9月份以來價格指數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但是,與此同時,各類媒體上發表的關于2005年價格走勢分析與預測的文章,幾乎都認為2005年價格上漲的壓力較大,筆者對這種觀點基本認同,但如何解釋價格上漲壓力較大,價格漲幅
卻在下降呢?對于這種矛盾現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首先,近期價格漲幅的下跌,主要與上年基數的變化有關。由于2003年四季度糧油價格上漲幅度較高,2003年價格水平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導致2004年前三季度受翹尾因素的影響不斷加大,進入四季度后又迅速減小。
其次,由于去年二、三季度價格上漲勢頭較猛,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擔心去年價格上漲幅度過高造成價格的輪番上漲,出臺了有關價格調整的管理措施。規定:當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月環比超過(含達到)1%或者同比累計連續三個月超過(含達到)4%時(簡稱"兩條控制線"),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暫停出臺提價項目3個月。這里的提價項目是指目前仍然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的極少數商品和服務價格,而不包括已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這項政策從去年第二季度起開始執行。從全國來看,由于去年11月份之后CPI漲幅才回落到4%以下,因此,近兩個月國內出臺的漲價措施很少。
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盡管品種不多,但都屬于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和服務,調整這類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確實客觀上需要慎之又慎,同時,這些商品和服務又是與其它商品價格關聯程度較大的商品,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不能及時隨供求進行調整,價格的傳導就會受到阻力,價格上漲的壓力難以傳導到下游產品。可以說,價格傳導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近期的價格走勢,使得價格上漲壓力較大與價格漲幅下降這種矛盾的現象在短期內得以存在。
從今年上半年的價格走勢來看,伴隨著國內和國際糧食的大幅度增產,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動力減弱,糧食價格繼續上漲的動力明顯減弱,鑒于去年11、12月份價格的上漲幅度已經下降到3%以下,上述"兩條控制線"將失去控制作用,這給地方政府提供了調整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的空間。據近期媒體反映,北京市已經為調整價格準備好了預案,公交地鐵票價、醫療費、取暖費、水價等將作一定幅度上調。在國內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的狀況沒有得到緩解的情況下,其它地方和部門也可能會推出價格調整措施。這類產品和服務價格的上調,將會使得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更為順暢地傳遞到下游產品上,帶動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
由于目前地方政府提價措施的出臺需要經過一定程序,因此,從準備提價到真正開始實行有一個過程,一季度開始漲價的項目估計不會多,從今年第二季度起可能會有較多漲價項目實行,但由于去年上半年價格基數呈現前低后高,因此,總體上起伏不會像去年那么大。
(張永軍)
特約編輯:舒薇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