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如今,面對大城市驚人的商品房高價,一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個人合作建房模式正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出現。
上海是我國第一個萌發個人合作造房夢想的大城市。“你想用同一筆錢既買房又自己開公司當老板,還可以結識一大批有志創業的人才,一舉三得嗎?集體買地造房是你的
最佳選擇!”2003年4月一位網友的帖子發出不到一個月,就有50多位海外留學人士、國內IT人員、金融人才、房屋設計師等加入。可惜,這個團體在建房稅收、地皮等方面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而迅速解散。
再次引起人們對個人集資合作建房關注,并在整個房地產領域引起較大反響的是北京首個個人集資建房案例的出現。聯想集團三十歲出頭的電腦工程師于凌罡去年12月在網站發布了自己個人集資建房設想,一張帖子迅速招募到500人參與,并成功組建了行政、財務、法律和工程四個小組,今年1月中旬“合作建房聯盟”的成立標志著這支合作隊伍正式組建,項目也進入實質操作階段。據測算,他們可省掉開發商利潤、廣告銷售費用、機構維持費用和項目貸款利息,房價一般要比周邊項目商品房低40%。
剛剛進入2005年,個人集資建房方案在我國一些大城市紛紛出爐。南京許多網友正在籌建“我愛南京自建/團購房俱樂部”,參加者大都是一些年齡在三十歲左右,有購房需要但又買不起商品房的年輕人。廈門一網站今年“集資建房”召集令發布后,報名者眾,他們的“集資建房”籌委會正在組建中。1月成都也有人正式發出倡議,要征集100人集資蓋房子,組織者稱他們近期將向成都市有關部門提交集資建房的相關報告和詳細計劃,目前個人集資項目已取名——“大同花園”。
眾多城市個人集資合作建房案例出現,雖然其組建模式和參與人群結構不盡相同,但卻形成了我國房地產市場中的另類潮流。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