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島民營經濟發展還相對滯后。“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比浙江、廣東、江蘇等省低了十個百分點,我市民營企業戶平均注冊資本不及廣州的一半,甚至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市政協委員、青島美高集團董事長李永兆說。
人們開始反思: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多個名牌企業讓青
島自豪,但獨木難成林,以名牌企業著稱的青島,不能僅有幾個名牌企業。
市政協委員、溫州商人、新視界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峰說,青島皮鞋曾經在全國有名,但南方民營企業發展起來后,青島名牌皮鞋不僅在全國市場萎縮了,本地市場也被以溫州為首的南方鞋“吃掉”了一大半。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青島產業配套能力弱。由于缺少中小配套企業的支撐作用,不僅增大了青島名牌產品的成本,降低了效率,而且使青島喪失了一些曾經輝煌的名牌產品。所以,不能孤立地看青島民營經濟滯后的現實,而要看到,青島民營經濟的發展對整個青島經濟實力的作用和影響。
“青島以名牌著稱,但到目前為止,青島民營企業中只有兩個馳名商標。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外國企業采取與中國公司合資、控股、收購等方式對中國品牌進行爭奪。我建議政府能給民營企業中的品牌以更有力支持,讓這些有能力做強的企業盡快做強,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李永兆說。
一些政協委員則認為,青島小老板少,不僅制約了失業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從長遠來看,也會制約青島名牌企業的發展壯大,尤其是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沒有一大批小老板的成長壯大,恐怕難以變成現實。
政府在培育青島小老板,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應做些什么呢?委員們認為:
其一,觀念上不能偏大輕小。青島之所以能在過去十余年中成長起一批全國甚至世界知名的企業,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發揮了強有力的扶持、引導作用。如果政府進一步加大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力度,相信青島民營經濟滯后狀態不會持久;
其二,解決好民營經濟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民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比如民營企業融資難等,全國各地都存在,如果政府能在此方面做一些工作,青島對全國范圍內的流動資金就會更有吸引力;
其三,政府可搭建青島民營企業對外交流的平臺,組織一些經濟交流活動,帶領青島民營企業家走出去、找市場。政府是船,讓民營企業家們乘船出海;
其四,民營經濟欠發達,青島人的價值觀受“重儒輕商”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要促進市民觀念的轉變,社會輿論作用重大。建議大力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
“作為名牌城市,青島人應該有一種新的品牌意識,即品牌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枝獨秀,品牌應該有品牌的生存環境,自然界的生物圈,有大樹、有小草、有啄木鳥……自成體系。青島應該建立自己的品牌生物圈,而欣欣向榮的民營企業將是這一品牌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市政協委員、北京雅志國際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邢雷說。(本報記者
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