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斜背著單肩包走出考點,從他身上看不出一絲輕松,因為第二天他就要回單位繼續上班了,而考研這件事,他始終沒有和領導說。剛從考場出來的他自我感覺答得“一般”,“總覺得失望比希望稍大一些,如果那幾道數學題答對了,可能結果值得期待”。“一起補習的一位朋友前兩天不小心摔傷了腿,今天是架著雙拐來參加考
試的。為了考研,我們已經付出太多太多了,誰都不愿意在最后時刻放棄。”說起這位“戰友”,楊曦感慨考研太殘酷了。
社會考生:這只是改變處境的一種方式
教育部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今年研究生入學考試有117.2萬人報名。這是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報考碩士研究生的人數首次突破百萬。為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單位,已經工作了兩年的楊曦這次也加入到了百萬大軍里,報考MBA。在他看來,一張碩士文憑是改變現狀的資本和敲門磚,但卻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一紙錄取通知書上,因為研究生入學考試就好像是一次賭博,希望越大失望也可能就越大。
楊曦告訴筆者,如今只是完成了一項“任務”,能不能錄取“已經無所謂了”,畢竟讀研只是眾多改變自身處境方式中的一種,不能期望太高,“現在研究生不值錢了,讀研也不一定能學到太多的真東西,身邊有些同事就是研究生畢業,但是能力和其他人差不多”。對于楊曦來說,其實考研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對于有些人來講,選擇考研也就是在逃避社會的競爭壓力,而有些人在社會上學到的東西可能比在學校里學到的更多。
應屆考生:讀研不是為了拿文憑
“忙碌了太長時間,剛從考場走出來時突然沒有了目標,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了。”雷偉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現在他要考的是另一所名牌高校的社會學系,這種跨學校跨專業的考試給他增添了很多壓力。
自感大學4年沒學到什么東西的雷偉軍,想通過讀研學些真東西,潛心做研究。“拿個碩士文憑今后當然會有優勢,但不能只為了拿文憑,畢竟今后不能事事依靠它。”雷偉軍深信,讀研究生對一個人認識問題、思考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思維方式會更系統、更成熟。
在發廊里頂著滿頭洗發水泡沫的周京媛正計劃著怎么樣犒勞自己。本科時她學的是金融專業,現在考本校的經濟學,她認為熟悉環境是自己最大的優勢。已經忙碌了大半年的她,出了考場對自己信心十足:“專業課對我來講很簡單,只要英語成績可以就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了。”
考本校的研究生相對來講難度小多了,這也是當初周京媛決定考研最關鍵的原因,而能否考上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半年多來我潛心準備的過程,這比讀研更重要”。
在她看來,讀研確實是增加了一張文憑,但也僅僅是增加了一張文憑,而自己讀研的目的是為了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作出一些成績。“考研是一場持久戰,每個人都必須堅持到最后,當考完公共課考場里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二的人時,我真是為放棄的人感到可惜,同時也為自己慶幸”。
周京媛的話也許能代表很大一部分考生對待考研的態度:考研是一些人實現自己目標最好的選擇,但也是最難走的路。(賈鵬)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