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五早晨7點上漢語課,時間為1個小時。韓國職員們必須學到能自由自在地用漢語進行業務交談的程度才能畢業。這使許多職員感到巨大的壓力……韓國《朝鮮日報》不久前報道說,2004年10月被上海汽車工業公司兼并的韓國雙龍汽車公司的30多名職
員目前正在接受“漢語強化教育”!冻r日報》稱,這一強化教育“并不是為了應付21世紀的中國時代,而是為了生存”。而雙龍汽車公司的職員則說,“這使我們切身體會到,雙龍公司已經不是韓國的企業,而是中國的企業了”。
中國和韓國的市場真的已經開始“合二為一”了嗎?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資合作伙伴;而有報道說,中國企業在2004年前9個月對韓國的直接投資達到447項,金額為5.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倍以上。
中國成韓國企業大市場
自從2003年10月中國京東方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顯示器企業后,2004年中國企業接連收購韓國仁川煉油公司和雙龍汽車公司的大手筆震動了韓國企業界。據報道,被收購的韓國企業為了在中國市場立住腳,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例如,現代電子顯示器公司將100名韓國員工派往中國工廠,從2005年起生產下一代液晶顯示器,把中國工廠變成生產尖端超大型顯示器的主力基地,而韓國工廠則變成生產小型顯示器的輔助性工廠。韓國媒體說,這說明“韓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的界線正在迅速地消失”。韓國LG經濟研究所的金昔珍博士在分析這種情況時說,“隨著對中國銷售比例的日益增大,韓國企業已經不再把中國看作‘出口對象國’,而是看作與國內市場統合在一起的另一個韓國市場”。
由此,喜歡標新立異的韓國媒體最近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詞“KOINA”。這是“KOREA(用來指韓國)+CHINA(中國)”結合而成的詞。它所強調的是韓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的統合,并呼吁韓國企業要以“KOINA”的觀念進行經營管理。
積極吸納中國人才
韓國企業怎么把“KOINA”觀念運用于實際的經營管理呢?
首先是整頓機構,將人員直接配置到第一線。三星島塔公司是一家石油化工企業。這家公司決定從2005年1月起撤消公司總部的對華出口部門,而將負責對華出口的30名員工統統派遣到中國。這些員工平時在中國搞營銷,周末則回韓國休息!皬闹仪迥系赖拇笊焦S到中國的距離只有400公里,比漢城到釜山的距離還要短。中國已經不是外國市場。”該公司總經理高洪植解釋說。
聘用中國高級人才到本部工作是韓國企業的另一項措施。韓國最大的鋼鐵公司浦項制鐵公司不久前正式聘用了5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碩士畢業生。這些中國畢業生在漢城辦事處負責出口和原料采購業務。浦項制鐵公司高層管理者的打算是,把中國的高級人才培養成本企業的核心力量。其他一些韓國大企業也紛紛采取類似的措施:三星電子聘用了30多名中國技術人員;2004年12月,LG化學公司的經營人員在中國的15所大學搜尋人才。
在中國二次創業
韓國經濟界人士稱,韓國的內需增長已經達到極限,而且企業政策繁雜紛亂,因此大企業的第二、第三代領導人開始出現在中國進行第二次創業的動向。
三星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求鉉說,“韓國和中國實際上正在形成單一經濟圈。在中國設立研究所分支機構的目的,在于調查中國市場,制定營銷戰略,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發揮智囊團的作用”。為此,三星經濟研究所計劃在2005年在中國建立分支機構;SK集團更是雄心勃勃:它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控股公司,宣布要在2010年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5萬億韓元(約1050韓元合1美元),占集團銷售總額的60%;LG集團也不甘落后,它仿造漢城汝矣島的LG雙胞胎大廈,在北京也建造這樣一座30層的大樓,把在中國的電子、化學等子公司都集中在一起,建立一個“中國的LG集團”;現代汽車則成立了中國控股公司……
大宇國際公司的專務理事全炳雨對此說,“隨著韓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比例日益增加,許多企業正在制定把國內市場和中國市場統合起來的戰略”。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