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家庭養老已成沿襲不變的定律,但隨著社會進步和觀念變化,人們的養老模式也正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悄然改變。 “候鳥老人”飛往三亞過冬
又一個冬天來臨,許多老人就像候鳥尋覓豐美的水草一樣,紛紛來到海南三亞過冬,他們在那里充
分享受溫暖的陽光和潔凈的空氣。 鮑斐然老夫婦在三亞外貿路經營著一家濱海家庭旅館,已有好幾個年頭了。幾年前,鮑斐然夫婦來三亞旅游,發現這里特別適合養老。于是,老人決定把老年生活放在三亞度過。他們在外貿路一單位宿舍購置了一套房產,改裝成家庭旅館。每年冬天,濱海家庭旅館都會迎來幾對與鮑斐然夫婦相似的老人。
告別傳統不做家庭保姆
劉老師退休在遼寧本溪一家中學教語文,可謂桃李滿天下。退休后,三個子女都想輪流請父母和他們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然而,劉老師和老伴卻選擇了“遠走天涯”,到三亞買房定居。
劉老師說,現實中有很多老人,辛苦帶子女后,還得帶孫子。看看幾世同堂,幸福得很,可老人通常扮演的是“家庭保姆”角色。我們的大半輩子已經在操勞中耗去,為什么不能將余下的時光留給自己,也給兒女們更自由的空間呢?
進老年公寓成為新的選擇
自從前年老伴去世后,單大爺就一直生活在孤獨的陰影里。每天除了弄弄花草、看看報、接小孫女放學,他幾乎無事可做,也不愿與舊友鄰居來往。2004年9月,在一位老同學的鼓動下,單大爺隨同同學夫婦來到海口,加入了一家老年公寓的群體。這里,有許多與單大爺經歷相似的老人,每天嘮嘮嗑、打打牌、切磋球藝,往日的笑聲也漸漸回到單大爺的生活中。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大量涌現,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也已獨木難支。于是,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調查顯示,現在的老人只有45%選擇家庭養老,54%的人愿意進養老院養老。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