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亭、信息亭、報刊亭“亭亭林立”
近一段時間,遍布市區大街小巷的信息亭、文化亭、報刊亭等再次引起工商部門及消協的注意。原因是不少消費糾紛均與這些亭子的經營有關。
據工商部門介紹,這些經營項目繁多的各類亭子,不少既沒有經過城建部門、城管部門、規劃部門的批準,
也未辦理文化經營許可和營業執照,面對消費者的投訴,工商及消協處理起來難度很大。
經營主體資格不完善
不久前,市南工商分局對轄區內從事經營活動的此類亭子進行了調查了解,結果發現,這些亭子的設置者都是具有經營資格的企業或公司,如琴島報刊亭屬青島由政服務公司所有、豐彩文化亭屬于青島豐彩文化有限公司所有等,這些公司在取得政府同意和規劃、市政等有關部門批準后,便投資制作、放置了這些亭子。然后,公司將這些設施通過招標、租賃等方式出讓給個人經營使用,出租方除收取租金外,與承租人并不存在勞動關系,承租人完全承擔經營風險。
工商部門對東部繁華區域的八大湖轄區統計顯示,轄區內共有琴島報刊亭21個,豐彩文化亭19個,信息亭14個,文化亭5個,冷飲亭5個,食品亭3個,其他從事經營活動的亭子11個,合計有78個之多。其中僅在五四廣場周邊地帶就有各類亭子12個。據不完全統計,在市南區,此類亭子至少有500多個。
工商部門認為,從本質上講,這些亭子的經營主體應該是承租者個人,而不是那些企業或公司,但調查的結果顯示,多數承租經營者并未辦理任何經營手續,屬無證照經營。
莫讓亭子落入管理“真空”
工商部門在調查中發現,在這些各式各樣的亭子內,除經銷報紙、期刊、圖書之外,大多還同時銷售各種瓶裝飲料、香煙、定型包裝食品、日常生活用品、膠卷、電池、電話卡等商品,可謂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有的甚至以亭子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成銷售水果、蔬菜、啤酒的“百貨攤”,有的連早餐、茶蛋都出售,原先季節性的冷飲亭,也成了全天候的售貨亭。
據悉,有的出租單位還給亭子的承租人指定了供貨商,書面理由是為了保證商品質量,維護承租人的經營利益,但出租單位與供貨商之間存在的關系,明眼人一看便知。
既然不能把這些亭子看作出租單位設立的“分支機構”,那么,依據《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有關規定,這些亭子的具體經營者應當按經營場所進行登記,辦理營業執照。
一方面無照經營屬違法行為,一方面這種經營卻又如此普遍。看來,對這些亭子的監管出現了“真空”。
那么,如何對其實施有效監管呢?工商部門認為,首先應把這些亭子按經營場所進行登記,要求這些亭子的經營者辦理營業執照,納入正常監管。考慮到歷史的原因,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先找到這些亭子的主辦單位,通過查看其營業執照登記的經營范圍、與承租人簽訂的租賃協議、公司的財務賬目等資料,分析確定貨亭的真實經營者,使出租單位認清事實,主動督促承租人接受工商部門的監管。
當然,對這些亭子的管理,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規劃、城管、市政等部門,但不管涉及到哪個部門,都應該立足職能,不能讓亭子這一特殊的經營場所落入管理真空,同時,無論從規范市場秩序還是從保持交通暢通角度講,這些亭子也確實到了應該加強管理的時候了。(呂明金
劉錕鋒 馬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