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張建高)總經理個人的一次經營決策,讓肩負國家棉花儲備職責的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陷入困境。聯想起前不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中航油巨虧事件,任何一個心存正義的公民都會因義憤而生質問:誰給了這些“老總”這么大的權力和膽量,讓他們可以拿國有資產去豪賭?中儲棉擔負著平衡國
內棉花市場的特殊職能,應該以維護棉花市場穩定為經營原則,大規模地參與市場逐利,必然使國家儲備隱含風險,無異于拿國家利益進行賭博。再從一般的國有企業角度來說,企業經營風險難免,出現正常的經營性虧損大家也會理解和寬宥,不能原諒的是那些把國家財產當作私有物一樣隨意處置,不惜拿巨資去進行商業豪賭,以驗證自己經商本領的賭徒行為。國企改革走到今天,成就顯而易見,但遺憾的是,喊了多年的現代企業制度在一些企業成了門面裝潢。在這些政企不分的企業,“老總”們對內可以支配龐大的資產,對外可以和機關干部排座次、論高低。由于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的監督制約機制,只要不鬧出太大的動靜,他們橫豎都可以充分發揮。如此經營機制下,屢屢發生巨虧倒也不足為奇。
行政級別或許的確給國企帶來過好處,但它的破壞性顯然更大、更廣泛。它放大了國企經營者的權力意識,令效益觀念退居其次;它混淆了“運動員”與“裁判員”的界限,使市場管理中的“黑哨”現象難以革除;它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原則,讓更多的沒有行政級別的企業不戰而敗;它給機關干部提供了一種不良教材,助長著權錢交易、名利思想的滋生和膨脹。
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權是一種公權,而法治社會里,公權必然意味著責任。從法律意義上說,中國的老百姓有權知道究竟是誰在替大家經營國有企業,這些人能不能實現國有企業保值增值。但事實上,要不是媒體曝光,絕大多數老百姓是無從知曉這些內情的。在中儲棉事件的報道中,我們看到有關方面都在為自己辯護,讓責任歸屬云山霧罩一時很難辨別,有待有關方面撥開迷霧,分清責任,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在現代企業管理學中,“德商”排在“智商”之上而位居“十商”之首,責任心則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對于任用國企負責人的上級組織和領導而言,知人善用不光是要善于發現人的經營能力,更要重視“德商”,重視人才的責任心。中航油、中儲棉事件在這方面給我們結結實實地上了兩課。希望有關方面認真吸取教訓,千萬別讓高昂的“學費”白交了。否則,拿國有資產去豪賭的事件還會發生。
特約編輯:舒薇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