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召開的有關會議上,我市提出了今年全市勞動保障工作目標。勞動保障工作既牽動千家萬戶,也事關經濟發展。為了讓有關方面和廣大市民深入了解這些目標的內容和將要實施的措施,推進我市勞動保障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本文對其中的三項主要目標作進一步的解讀。 實現
城鄉就業18.5萬人 今年我市就業工作的目標是,全市實現城鄉就業18.5萬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就業12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為了實現今年的就業新目標,我市將實施五項新措施:
一是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加強就業管理服務。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科學的信息分析和發布制度。進一步規范就業服務的工作流程,建立就業服務績效評估制度。探討建立就業服務明星制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二是全面落實促進就業政策,探討建立促進就業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建立并實施促進就業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資金效益。對現行促進就業政策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逐步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專門性、過渡性政策上升為普惠性、長效性的制度。
三是以擴大就業容量和提高就業質量為目標,建立就業崗位開發機制。要強化服務,擴大正規就業,年末,正規就業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例不低于55%。要落實政策,擴大靈活就業,年內新開發公益性崗位2000個,公益性崗位總量達到1.2萬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保持在1萬人。要改善環境,鼓勵自主創業,今年扶持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1萬人。
四是加強失業調控,建立失業預警機制。要對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改革實行源頭參與,盡可能減少企業職工向社會“排放”,調控失業增量,防止失業陡增。以長期失業者為重點,加強就業幫扶,減少失業存量,縮短失業周期。合理確定失業預警線,及時發布失業預警信息。
五是建立城鄉就業良性互動機制。要合理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劃,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管理服務,在黃島、城陽、嶗山三區試行城鄉勞動力就業服務與失業管理一體化,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管理制度;在即墨、膠南、膠州、平度、萊西五市探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推進城鄉勞動力就業服務一體化。
凈增參保繳費人員7萬人
今年我市社會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標是,企業養老保險凈增參保繳費人員7萬人;企業社會保險基金平均征繳率達到95%以上,其中養老保險達到97%以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平均征繳率達到98%以上;收繳農村養老保險費2億元。
這方面,也將實施五項措施:
一、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要進一步加大擴面力度,以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為重點,努力做到應保盡保。要進一步加大征繳力度,努力做到應收盡收。要進一步加大清欠力度,逐項落實清欠途徑。
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降低國有、集體企業養老保險繳費比例至21%,減輕企業負擔。制訂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工傷保險政策,維護進城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辦法,探討建立個人繳費與待遇掛鉤機制。鞏固城陽、黃島、嶗山三區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成果,研究制定被征地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意見。
三、完善醫療保險政策和管理。重點抓好新醫療保險政策的貫徹落實,確保嶗山、城陽、黃島三區平穩納入市級統籌。進一步完善結算辦法,改進門診大病管理。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管理,進一步降低職工個人負擔比例。研究制定外來務工人員基本醫療保險辦法,積極探索醫療保險與社區醫療服務相結合的新路子。
四、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規范失業保險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生活”和“促就業”的作用。圍繞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保障三個環節,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完善生育保險制度,確保生育保險平穩運行。
五、穩步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重點推進向社區移交工作,爭取到年底社區管理率達到80%。規范社會化管理的制度、程序和辦法,探討退休人員人事檔案移交和管理的辦法和途徑。籌建企業退休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中心。
培訓企業技術工人3萬人
今年我市職業培訓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培訓失業人員3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3萬人;培訓企業技術工人3萬人,其中技師和高級技師不少于2000人。
主要措施有三項:
一是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今后2-3年,將以具備高技能培訓、鑒定考試、公共實訓、新技術應用培訓、國際資格證書認證管理五大功能為目標,按照年實訓3萬人、鑒定5萬人、總面積3萬平方米的規模建設職業技能實訓基地。今年將重點抓好機電、焊接和服務業三個實訓基地和電子智能化技能考核平臺建設。
二是加快高級技能人才培養。將認真組織實施2004-2008年青島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落實“萬名技師培訓計劃”,實施“金藍領”培訓工程,完善技師考評選拔制度,不斷完善高級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注重發揮企業培養技術工人的主體作用,提高在職職工的技能素質。
三是進一步加強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充分發揮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根據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的年齡、文化和技能結構,科學設置專業,搞活培訓形式,提高其就業能力。鼓勵開展定向型、定單式和儲備式、輸出型培訓,提高培訓后就業率。本報記者劉芳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