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日電
中國教育報報道,在中國高等學校紛紛以學科建設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背景下,為使高校科技體制更有利于培養高層次人才,更有利于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更有利于資源共享,教育部科技委化學化工學部的有關專家日前呼吁,要盡快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科技平臺的運行機制
,并指出中國高校科技體系將朝著以下三個方向發展。
以課題組為核心的基層學術單元繼續發展
專家們指出,以課題組為核心的基層學術單元是我國高校向美國大學學習的科學研究的組織方式,即由一個教授帶一批研究生組成課題組。從世界范圍看,研究型大學都具有這種相似的基本研究結構和研究組織方式。研究型大學就是由大量的專門學術單元組成的有機體。由科學家個人興趣驅動的研究具有專門化與獨特性,依靠這些個體獨特、高度活躍的學術單元的運轉,才有大學研究體系的生機與活力。這種組織方式適合于小型的創新性課題,適合于基礎研究領域的活動。
但是,專家們也提出,這種研究組織方式在我國高校過度發展,也給高校科研工作帶來一些問題,如課題組小型化、力量分散、無力建設高水平的儀器設施、無法承擔大型研究項目等。這樣制約了原創性研究,也制約了重大應用性研究,還影響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
橫向聯合的研究組織方式快速發展
專家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將推動橫向聯合的研究組織方式快速發展。一是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性、規劃性的強化,面向明確目標的研究不斷增多。如“973”、“863”等重大研究計劃,單靠一個小型的課題組已無法承擔該類項目所要求的任務,多個課題小組的聯合隨之發展。二是我國大學迅速增大與國內外研究的合作,特別是與國外大學與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增長迅速,成立聯合的研究機構是其合作的重要載體。三是我國高校的合并,使大學的綜合性、多科性增強。學校政策的引導及科研的內在驅動使跨學科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設立成為一種趨勢。
據介紹,這種研究組織方式促進了我國高校矩陣式科技體系的發展,在實體的院系框架之外,發展了橫向的多為虛體的研究組織。但由于受資源條件、研究水平的制約,實質性的交叉合作機制遠未建立,多數交叉研究機構形同虛設。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迫在眉睫
為什么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專家們指出,與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國高校的差距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弱,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科技成果、原創性科技成果相當少;另一方面是教師隊伍和學術團隊的整體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從我國高校的科技體制來看,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差距,一是未能發揮高校多學科的優勢,對戰略性基礎研究和工程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進行多學科研究的態勢尚未形成,且尚未吸引和穩定勝任此類研究的研究隊伍;二是現有研究與技術平臺的建設水平還不夠,運行機制還存在嚴重問題,不能滿足高水平研究的需求。因此,急需創造一種新的科學研究的組織形式,使我國高校能適應各學科的急速發展變化,組織有力的研究團隊,創造一種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環境,促進新專業、新領域的開拓,促進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
專家們認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必須能彌補現有科技體系的缺陷,克服現有研究平臺的不足,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科技創新平臺要成為統一學科建設與科研發展的載體;成為強有力的學術發展與管理的重點單元;成為集中交叉學科優秀人才的研究基地和高層次人才的孵化器;創造一流的儀器設備與服務水平,實現充分的資源共享。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