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種心理障礙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占大學總休退學人數的一半左右,自殺已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
近日,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占大學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而大學生由于自卑、失戀、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殺已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
的第一位。同時,人際交往不和諧、性與戀愛處理不當、激烈的學習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等問題也給大學生帶來心理壓力。
北京同仁醫院心理科醫生許天紅認為,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從中學進入大學,面臨著很多“改變”,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適應新的環境,這些“改變”無疑會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許醫生提醒那些面臨各種問題的大學生,適應“改變”是每個大學生都要經歷的過程,應該積極努力地應對,而不是消極抵抗,甚至被這些改變打垮。許醫生介紹,這樣的適應過程一般需要半年左右,如果較長時間還未適應,那么最好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心理障礙多由事件引起
許醫生在日常門診中,也經常會遇到來咨詢的大學生,其中大部分都是因為在學校遇到了不痛快的事情,產生壓力而出現心理障礙,也就是所說的繼發性焦慮是由事件引起的。許醫生根據臨床經驗,總結了以下可能會讓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幾個問題:
一、人際關系緊張造成心理壓力。人際關系不夠和諧,一方面導致大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因無傾訴對象,有問題的學生更會加重心理壓力,還易導致心理疾病。
二、沉迷網絡對現實社會缺乏認知。有些大學生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
三、對新環境產生適應障礙。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四、學習與生活帶來的壓力。所學專業非所愛,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等,使得大學生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學生不善于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五、情感問題帶來的壓力。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六、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于緊張等等。
■學會自我調整心理狀態
許醫生在臨床中就遇到過因為想家而堅決要退學的病例。他說,這樣的問題很多在外求學的大學生都會遇到,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有效調整心態,沒有出現這樣極端的例子,可見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整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許醫生建議心理出現問題的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調整:
1.確立一個實際有效的目標。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處,無形中會轉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問題對心理的影響,并有了內在驅動力,從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
2.正視學習生活的壓力。遇到問題,應不斷進行心理調試,始終以樂觀、堅強、自信的態度對待生活。一個人以一種自信、堅強、樂觀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有助于及時調整心態,從心理困境中走出來。
3.轉移注意力,學會自我宣泄。如抑郁時,可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如打打球、散散步、找知心朋友談談心等。
4.上網有度,積極在現實中結交朋友。最好每天上網不超過80分鐘,積極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朋友,而不應沉迷于網上交友和網戀。
5.正確對待情感問題。大學生一方面應鼓足勇氣,向家長、老師以及專業人員請教,另一方面應積極參加學校設立的青少年生理與心理健康課程,另外自己還可以找幾本相關的科普書籍學習研究,以及時消除因對一些生理與心理現象的困惑而導致的心理壓力。
許醫生同時強調,大學生的適應期一般是半年左右,如果超過半年還是沒有好轉,那就要考慮向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求助,比如可以找學校的相關部門,也可以去醫院。但如果去醫院,就要考慮好費用問題,因此一定要事先與學校或者家長溝通,不要怕難為情,治療心理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就診時最好有人陪同。 (戴菁菁)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