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塔什干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到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東盟系列峰會;從俄羅斯、法國到加蓬、古巴;2004年,中國領導人忙碌的身影,向世界展示了坦誠開放的大國風范、務實高效的外交風格。以下“關鍵詞”在一定層面上代表了今年中國外交的幾大“看點”。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今年出現頻率最高的時政詞匯。年初的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外長李肇星面對中外媒體侃侃而談:外交也要“以人為本”,要“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李肇星的這一表態是有現實依據的。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或經商或旅游,相應的,他們在國外遇到困難的境況也日漸增多。今年,中國人在海外遭綁架、意外身亡等消息屢見報端,時時牽動著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國民的心,外交部“動口也動手”,火速派出工作組,把救助和善后工作做到了細微處。
為了使這一工作機制化,外交部還專門建立了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和國外應急協調處理機制,強化領事信息發布工作。中國外交正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大步邁進。
自由貿易區
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向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邁進了實質性步伐,成為今年東盟系列峰會的最“耀眼”成果之一。
同月,在智利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智利總統共同宣布啟動中國——智利自貿區談判。權威官員稱,該自貿區一旦建成,將成為“南南合作”的又一成功范例。
此后不久,中國和新西蘭、巴基斯坦等建立自貿區的談判也先后啟動。“自貿區建設”一時蔚然成風,不禁讓人憧憬起未來大區域貿易互惠的美好前景。
解除對華軍售
今年被輿論稱為中國外交的“歐洲年”,中歐關系一再升溫。但歐盟維持長達15年的對華軍售禁令,卻是雙方關系再發展的“絆腳石”。
12月的中歐首腦會議,歐盟未能給中國人好消息,仍然打著“人權問題”幌子,甚至聲稱解禁將不利于臺海局勢。溫家寶總理回應指,對華軍售禁令是冷戰產物,中國要求取消,并不意味著中國想購買武器,而是反對在政治上的歧視。
然而良好的中歐關系是互利雙贏的,此后歐盟領導人又幾番放風。其外交事務負責人索拉納說,有關方面可能在明年前6個月內解除禁令。時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荷蘭的外交大臣也多次暗示,歐盟正努力克服外部及內部阻力,為中歐關系發展掃除障礙。
政冷經熱
2004年的中日關系在“政冷經熱”的喧囂中一路走過。繼1998年江澤民訪日、2001年小泉訪華之后,日中兩國的高層互訪就陷入了停頓狀態。日本高官幾度參拜靖國神社,回避歷史問題,以及不久前為死硬“臺獨”分子李登輝發放簽證,屢屢讓中國人寒心。
與冷淡的外交關系相反,中日經濟關系卻在不斷擴大。但也有學者提出,政治持續冷卻已對中日經貿交流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政冷經熱”如果要轉成“政冷經涼”,怕是兩國都不樂見。
大國外交
今秋,北京相繼迎來希拉克、普京、錢皮、施羅德等多位貴賓,國際輿論稱,這些重量級人物的接踵來訪,表明中國正成為世界政經巨頭們施展全球戰略抱負的重要舞臺。
專家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與其他大國接近,尤其是傳統友好國家之間加強協調與合作,形成一種新型的國家關系,已成為大國外交戰略的一種必然選擇。
與重要大國的交往周旋中,中國也正實現著自己的國家利益。中俄徹底解決邊界問題,為兩國睦鄰合作提供保障;中法、中德深化戰略伙伴關系,在國際事務中將更緊密配合;而在備受關注的中美關系方面,兩國在反“臺獨”上也表現出協作,彼此的“建設性合作關系”已達到“歷史最好時期”。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