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難找工作,在一些媒體流傳的“留學人員回國潮一浪高過一浪”論、“海歸”(歸國留學人員)變“海待”(歸國后待業的留學人員)論,一時之間流傳甚廣,這些說法可信嗎?
在昨日舉行的中國留學服
務中心2004年年會上,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邵巍斬釘截鐵地回應:盡管去年歸國人員數量高達2.1萬多人,但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規模上看,當前回國的留學人員遠遠談不上回國潮,“海待”現象只是個案。
歸國碩士多博士少
“這幾年,留學回國人數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這是事實。”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邵巍隨后列舉了一大堆數據來詳加說明。他分析道,在激增的歸國留學人員總量中,包括進修人員、訪問學者,他們在外學習時間一般為半年到一年,學習結束后即回原單位工作;另外,近幾年出國留學人數增長更多,2002年為12.5萬,2003年為11.7萬。“其中很多人在國內高校畢業后,出國讀了碩士就回來了,許多國家碩士學位所需時間短,有些國家只需一年,這樣短、平、快的歸國留學人員數量很多。”邵巍指出了所謂“歸國潮”的本質。
邵巍介紹,伴隨所謂“歸國潮”而來的一個現象是:學成歸國的多是碩士,博士很少。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安置派遣的留學人員數據顯示,獲得碩士學位歸國的留學人員數量2001年為43.2%,2002年為47.1%,2003年為57.2%,2004年為64.1%;獲博士學位所占的比例則大幅度下降:2001年為35.7%,2002年為28.1%,2003年為18.6%,2004年為14.7%。在國內讀完博士、出國進修或做博士后的人數也在下降:2001年為14.8%,2002年為13.4%,2003年為11.2%,2004年為10%。讀完學士就回國的2001年為6.4%,2002年為11.4%,2003年為13%,2004年為11.2%。
邵巍表示:“相對于每年10多萬的出國留學人數和目前在外的50多萬留學人員而言,當前回國的人數和規模都遠談不上回國潮,更談不上一浪高過一浪。我們引進人才不能片面地追求數量,關鍵要注重質量。”
“海歸”要調整就業心態
目前歸國留學人員真的存在“過剩”嗎?對此,邵巍說:“根本不存在‘海待’現象,更不存在‘過剩’和‘貶值’問題,而且這些優秀拔尖人才還在升值。有些‘海歸’的待遇比以前回來的人還高。而處于‘海待’狀況的,大部分屬于一般性人才。”他認為,部分人員成為“海待”一方面是因為國內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國內國外人才同臺競爭激烈造成了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同時,一些“海歸”人員心態沒有轉變,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海歸”老將就業的眼光盯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這樣就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競爭的壓力。
邵巍認為,歸國留學人員不再“炙手可熱”,而是享受國民待遇,與高校應屆畢業生一同進入人才市場同臺“唱戲”,這才是正常現象。
邵巍告誡留學回國人員應面對現實,端正心態,找準定位,選擇工作單位時,不能高不成低不就,期望值不能脫離實際。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