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留成省長送給陵水縣兩所學校的20萬元慰問金,之所以過了100多天仍未送到,原來是因為按照省教育廳的工作“慣例”,教師節慰問金要到年底才下發。這說明,要治理工作拖拉、效率低下的“機關病”,必須改掉某些部門自定的一些所謂“慣例”。
辦事當然要有規矩,需要經過一定的環節。問題在于,現在一些行政
部門的所謂辦事規矩并非必須的辦事程序,也不是其他行政部門、其他地區通行的做法,而僅僅是出于方便本部門工作,甚至只是辦事人員為了省事而擬定的一套做法。正是因為這些部門自定的“慣例”,使得一些本來可以馬上就辦的事情,不得不磨時耗日,浪費不必要的精力。本來可以早就給的錢非要等到年底給,打個也許不恰當的比方,按照這樣的“慣例”辦事,完全可能在病人死了之后,用于救治該病人的專項資金還沒下達。
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按“慣例”辦事的做法,在我們的一些黨政機關并不少見。一些部門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在工作上習慣于沿襲過去的做法,覺得過去別人就是這么做的,自己一直這樣做也沒出什么事,所以只要按步就班、順水推舟就行了。實際上,過去的一些做法,當初出臺時也許有其特定的理由,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當初即使正確的做法現在也可能已經不合時宜。所以,過去一向如此,不見得現在仍然適用;沿用多年的“慣例”,也未必非照此辦理不可。事事按“慣例”辦,只能導致辦事過程延長、辦事效率低下,結果是投資的商機丟掉了,發展的機遇錯過了。
省委之所以強調在創新中加快海南發展,就是因為創新是加快發展的必要條件。不創新,我們體制中一些束縛發展的弊端就無法革除;不創新,我們工作中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就無法改變;不創新,我們的工作效率就無法提高,投資環境就難以改善。而從省長的慰問金100多天還沒有送到這件事來看,改掉那些長期以來我們習以為常的阻礙發展的工作“慣例”,正是黨政機關、政府部門創新的突破口。
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