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青島視窗12月26日電
記者宋學春、通訊員趙法文報道:山東省膠州市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以社會互助為補充,以配套優惠政策為輔助,構筑起嚴密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居民8230人、城鎮居民734人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絕大多數社會弱勢群體得到了有效救助和大力幫扶。隨著膠州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在
不斷提高。85%以上的鎮成為小康鎮,70%以上的村成為小康村。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個體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據調查,全市還有16000多人生活相對貧困。經村委會審查,鎮、街道審核,市民政局審批,農村8230人、城鎮360戶734人被列為最低生活保障對象。
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基本生活。每月20日前,膠州市8964名低保戶都會準時從銀行、郵局領到低保金。從2002年9月開始,該市還提高了低保金的發放標準,城鎮居民由過去的每人每月156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農村居民由過去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0元。2004年共發放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98萬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6萬元。其次是落實好對農村居民的實物保障。據統計,今年落實減免義務工3.2萬個、折合款33.9萬元,勞動積累工10.2萬個、折合款100.2萬元,減免各項費稅52.2萬元,修繕房屋994間、折合款24.2萬元,供給柴草40.3萬公斤、折合款11.1萬元,
使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可靠保障。
實施社會互助,提高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使特困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全市還有16478人生活水平僅略高于低保標準。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發動社會力量,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共同承擔社會責任,使這些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成果。膠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社會互助制度的意見》及《膠州市社會互助制度實施細則》,2002年4月份,專門出臺了《關于在全市開展“關注弱勢群體、實施愛心工程”活動的意見》,今年又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萬民幫扶”活動,即:萬名機關干部幫扶萬戶貧困戶活動。據統計,參與“雙聯”幫扶活動的市級領導30人,市直機關、單位87個,市直機關干部8700人,聯系貧困村184個,貧困戶10000戶。目前,全市已有6323個單位及團體參與社會互助活動,被幫扶對象達10031戶、34533人。5月21日,膠州市國土局規劃站職工劉躍波帶著面條、大米和現金來到了杜村鎮辛集村史恩天家中。70多歲的史恩天心里涌起陣陣暖流:“誰說窮在深山無遠親?”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干部群眾自發捐助給幫扶對象的資金達到了100多萬元,所聯系幫扶的貧困戶95%加入了基本醫療保險,1000多人找到了新的工作,100多名因貧失學的中小學生重返校園。
落實優惠政策,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為使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膠州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市衛生局規定,各醫院、鎮衛生院對低保對象免收掛號費、處置費、床位費;膠州市教委規定,各學校對低保對象免收其子女小學、初中段的學雜費,免收其子女高中段的學雜費的50%,對特困大中專學生的學雜費、生活費由市鄉兩級按6:4的比例全部負擔,其中生活費每生每月100元;稅務部門規定,低保對象從事生產經營的,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優惠證》,優先核發營業執照,并減免相關稅費;膠州市建設局規定,低保對象凡住房困難的,所在單位應優先為其解決住房,凡租住公有住房的給予減免補助。低保對象人均月用水1.5立方米以內不收費;膠州市供電公司規定,低保對象和社會互助對象照明用電定量內的用電量,免收地方電費附加費;膠州市政府還規定,對農村保障對象,免繳鎮統籌和村提留,免除義務工,對被幫扶對象減收村提留、鎮統籌,并實行“三優先”,即:優先安排子女就工就業,優先安排貸款,優先保證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截止目前,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各項優惠政策折款達569.8萬元,用于社會幫扶對象的各項優惠政策折款達277萬元。這些配套優惠政策,已使563戶貧困戶擺脫了貧困,使578名特困家庭的大中專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689名失學兒童重新返回了校園。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