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風險投資理念,傳播自主創業意識,激發廣大青年學生適應時代要求,勇于創新,勤奮學習,投身實踐,努力成為新世紀適應時代要求的復合型骨干人才。”這是“挑戰杯”創業競賽的宗旨。從這段話,我們也不難看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比賽的最主要目的。 其實在“挑
戰杯”競賽中,能夠獲得金獎,獲得市場認可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團隊是抱著鍛練自己的目的參賽的。青島大學旅游學院的李莉和她的團隊就是其中一個。 李莉團隊的項目叫“BPT自助游服務公司”,這個項目著眼于如今旅行社自助游服務較差的現狀,推進新型的自助游服務。在本次比賽中,這個項目獲得了山東省特等獎、總決賽的銅獎。
談到自己的項目,李莉很誠實地表示這個項目眼前還不具備可操作性。“一開始,我們的確認為這是一個市場空白,有很大的前景,并有可能做成功。”懷著熱情,李莉投入到市場調研中。很快,在現實中她越來越認識到當前的國內旅游市場還不足以支撐她的設想,“但當時我已經過了校內初賽,只有做下去,就當是鍛練自己吧。”李莉最終憑著這個項目進入了山東省的決賽,并拿到特等獎。
在這些參加“挑戰杯”創業競賽的大學生中,大部分人并沒有拿著自己的項目直接創業的念頭。他們更注重在這次活動自己有什么樣的收獲。
“一年半的時間,我們有了團隊的概念,知道了彼此知識之間的互補非常重要。再就是明白了一個商業計劃書的誕生過程,現在讓我寫一份商業計劃書我是不怕了。”王菲這樣來評價自己這一年半的收獲。
“在這個過程中感覺自己逐漸成熟。通過這次活動了解了社會實際的一面,雖然還不夠深入,但已經不會再用學生天真、浪漫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是賀義雄的收獲。
“明白了理論與實際的區別。在書上說個性化服務很重要,但在現實中去完成有太多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就是感覺自己知識學得太少,在實際的商業運行中,沒有理論基礎,光有社會經驗不行。”李莉表示,一開始覺得創業主要靠創意,但后來才明白,企業管理、產品營銷這些知識才是一個企業成功的保證。
帶隊參加了多屆“挑戰杯”創業競賽的海大團委書記初建松表示,“挑戰杯”舉辦的最初幾年的確是以發現學生科技項目,培育大學生創業公司為目的的。但經過幾年的市場競爭洗禮,創業計劃競賽逐漸回歸到“培養人”的目標上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前風險投資市場發展不完善,大學生直接創業缺乏土壤。
在第一屆比賽中獲得金獎的李玲玲無疑是這種觀點最好的佐證。憑著“高桿噴藥器”和“新型防撬鎖”兩項專利,以及從武漢世博投資公司獲得的10萬元“大學生創業風險資金”,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96級學生李玲玲于1999年8月1日正式創立了她的“武漢天行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僅僅過了一年,她所開發的專利技術高桿噴藥器還是樣品;然而,她與武漢世博公司的矛盾變得尖銳化、公開化,公司亦陷入癱瘓,李玲玲本人也拋開公司拂袖而去。
雖然在歷屆“挑戰杯”創業大賽中也涌現出一些成功的創業例子,但成功的數量僅占所有項目的很小一部分,這也是中美大學生創業大賽的不同之處。據統計,美國表現最優秀的50家高新技術公司有46%出于MIT的創業計劃大賽。從某種意義上講,高校的創業計劃大賽已成為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之一。“但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業的環境并不完善,也沒有完備的創業服務體系,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來辦自己的創業計劃大賽。”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馬揚飚指出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困境。
雖然培養不出數量眾多的創業者,但“挑戰杯”對大學生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還是得到了認同。“如何把理論知識轉化為產品,這方面也應該做一些創業性的嘗試。”曾擔任大賽評委的北京大學教授夏業良認為,中國教育體系中一個比較大的缺陷,就是從理論到理論,不但是學生,很多老師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也比較嚴重,創業大賽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學生實踐的機會。
同全國的高校一樣,青島高校的大學生對創業大賽也越來越有興趣。正如接受采訪的幾位學生所言,創業大賽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獎牌,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取得。本報記者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