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段海濤無棣報道
12月15日-16日召開的山東省經濟工作會議對山東未來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會上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工業園區和城市。循環經濟已成為未來山東優先考慮的經濟增長模式。
提起循環經濟就不得不提魯北企業集團,它是我國第一個工業類型
的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其創建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物質流動模式,使主要產品的成本降低30%以上,實現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可以“雙贏”的理想。11月份,國家環保總局向魯北企業集團授予“國家環境友好企業”銅牌,表彰其在循環經濟領域作出的貢獻。
經濟增長的“魯北模式”
12月17日,置身于以化工產品為主的山東魯北企業集團,記者看不到化肥生產中冒出的滾滾黑煙和磷肥產后堆積如山的礦渣,也聞不到硫酸生產中那刺鼻的味道。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新聞中心主任楊榮君告訴記者,這都是三條緊密聯系的生態產業鏈在起作用。
據介紹,魯北獨創了磷銨、硫酸、水泥聯產技術,用生產磷銨排放的廢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窯氣,水泥熟料與鍋爐排出的煤渣和鹽場的鹽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窯氣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產磷銨。在這一過程中,上一道產品的廢棄物成為下一道產品的原料,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排出,并且產生的三種產品直接進入市場,而使用的只是一種原料磷礦石。既有效解決了廢渣磷石膏堆存土地、污染環境、制約磷復肥工業發展的難題,又開辟了硫酸和水泥生產新的原料路線。
在第一條產業鏈的基礎上,魯北企業集團又創建了海水“一水多用”和清潔發電與鹽、堿聯產兩條產業鏈。楊榮君向記者介紹,為了一水多用,魯北在初級鹵區建成5萬畝養殖場,利用新鮮海水進行魚、蝦、蟹、貝類的養殖;參與養殖的海水被泵站吸到中級鹵區,由于蒸發,海水濃度進一步提高,正是提溴的最佳狀態;提溴后的海水還被送到熱電廠作為冷卻水,經預熱蒸發后的海水被送到6萬畝的結晶區鹽田,進行加碘鹽、保健鹽的生產;剩余的苦鹵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進行鉀、鎂產品的提取加工;同時鹽場與氯堿廠鏈結,直接利用百萬噸鹽場豐富的鹵水資源進行氯堿生產;鹽田最后的廢渣鹽石膏正是第一個產業鏈制硫酸聯產水泥的原料。
普通企業避之不及的廢物,通過這三條產業鏈都處于魯北企業集團的共生體系中:熱電廠利用海水產業鏈中的海水替代淡水進行冷卻,既利用了預熱蒸發海水,又節約了淡水;磷銨、硫酸、水泥產業鏈中的液體二氧化硫用于海水產業鏈中的溴素廠提溴,硫元素轉化成鹽石膏返回,用來生產水泥和硫酸;熱電廠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熱電生產的電和蒸汽用于各個產業鏈的生產過程;海水產業鏈氯堿廠生產的氫氣用于磷銨、硫酸、水泥產業鏈中的合成氨生產,海水產業鏈中的鉀鹽產品用于復合肥生產。據測算,各個產業鏈內部和產業鏈之間的共生關系總數達17個,產生了占總產值14%的經濟效益,使主要產品的成本降低了30%—50%。循環經濟的發展也給魯北企業集團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創建之時40萬元的試驗經費,發展到如今擁有50億元資產、利稅5億元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山東循環經濟謀劃
山東省的工業結構歷來以資源開發型為主,這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必須通過物質的再循環、再利用,實現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支撐。
發展循環經濟已經被山東省提到相當的高度,在11月份下發的《山東省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規定,資源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資源回收率、廢棄物最終處理率等這些循環經濟的基本評價指標,將和GDP、就業、穩定一樣成為山東省考核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砝碼。而且各級行政一把手被明確為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一責任人,并要求各級政府一位領導負責抓循環經濟。
現實情況是,發展循環經濟、環保項目并不是那么容易見效益的,魯北企業集團就有過切身的體會,其最初聯產出來的水泥就因為觀念的問題很難銷售出去,十幾年都存在銷售難題。直到日本在天津投資的一個項目通過招標采用了魯北的水泥后,魯北企業集團石膏制作的水泥才打開市場,被天津包銷,不再為銷售發愁。同樣的情況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搞得比較好的海化集團同樣存在,據了解,海化集團硫酸鉀廠對苦鹵的利用率達到了100%,然而這樣一個環保項目開工后竟然一直虧損,前5年平均每年虧損300萬元,直到2003年才開始盈利170萬元。
而魯北企業集團的經驗表明,只要策略得當,循環經濟不僅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同樣非常巨大。以鹽、堿聯產為例,魯北氯堿廠利用百萬噸鹽場豐富的鹵水資源,不經傳統的制鹽、化鹽工藝,直接通過管道把鹵水輸入到氯堿裝置,既減少了生產環節,又節省了原鹽運輸費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據楊榮君介紹,由于原料、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即使在前幾年磷銨、硫酸行業的產品價格降到無利潤可賺時,魯北化工的這兩個產品仍可保持13%的盈利水平。
山東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崔兆杰說,我們向企業“布施”循環經濟理念時,企業都會認為很好,但就是操作起來太麻煩,沒有動力。而有些廢物利用工程對于單個企業來講,是不經濟的,只有整合利用,才能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歸根結底,只有通過政策調動,讓搞循環經濟的企業見到明顯的經濟效益,才是永恒動力。”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