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科技本身沒用了,而是科研院所沒有科技了
□記者 吳寶書 報道
本報濟南12月22日訊科研院所竟然吃不上飯?出席今天省屬科研機構改革與發展座談會的有關人士指出,不是科技本身沒用了,而是這些科研院所已經沒有科技了,只剩下一個空架子。
分管科技的副省長王軍民說,他曾到
過省屬的某科研所,該所大量離退休職工醫藥費報銷無著落,在職員工的工資發放也很困難。經過調研發現,這兒的科技人員很少,真正有水平的專家都走了,連續多年沒有出大的科研成果。缺乏科技人員的科研單位,不能進行科研,就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研機構,自然難以維持生計。
科研機構為何留不住人才?有關人士分析,沒有形成一個好的激勵約束機制是主要原因。很多科研院所習慣把自己定位在事業單位,老認為“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得給我飯吃”,沒有把主要心思放在內部人事分配機制改革上,影響了科研人員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沒本事、有關系的閑人進來了,有本事、善經營的人才卻走了。
還有的科研機構市場意識不強,沒有圍繞市場需求搞科研,論文發了很多,獎杯也抱了不少,就是不能轉化為生產力。而省生物藥物研究院圍繞市場開發新產品,其下屬的正大福瑞達制藥公司運用一項核心技術“發酵生產透明質酸鈉及藥物開發”,就研制出20多種創新藥品,今年銷售收入有望突破7億元。院長凌沛學說:“不僅要看實驗室出了多少成果、多少論文,更要看市場,科研成果只有轉化為富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才能體現價值!
當然,板子不能都打到科研單位身上,有的科研院所的主管部門不重視科技,自然無心改革;有的領導錯誤地認為改革就是減人、減錢、甩包袱,造成科研院所經費奇缺、儀器設備陳舊落后,不僅沒有發揮科技對行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甚至維持生存都難。
事實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錯,科技不僅能養活人,而且能使人生活得很富裕。率先改革進入市場的省腫瘤防治研究院,去年職工人均收入超過了5萬元,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優秀科研人員可得到幾十萬元的獎勵,還有一些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以成果技術入股,按期分紅。那些“沒飯吃”的科研單位該好好想想辦法,讓跑掉的科技盡快回來。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