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雙流縣文星鎮一個漂亮的花園小區里,王惠在家中的電腦前上著網,冬日暖陽透過落地窗,把客廳照得溫暖明亮。
王惠今年初從居住了40多年的破爛小院搬到了“做夢都想不到的新家”,而在一年前她和447戶鄰居一樣還都是失地農民。現在王惠不僅參加了養老和醫療保險,還在當地政府免稅政策的扶持下,開了家電話
超市。王惠感受到的變化其實也是中國農民正在和即將經歷的變遷——從“土地保障”走向“社會保障”。“土地,既是中國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又是其生活保障,具有雙重功能,”長期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經濟學家俞敬忠說,“農民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管理的土地,生老病死有所依賴,這就保證了中國在經濟社會急劇變革中的穩定。”
但是現在,“土地保障”在中國正受到不斷加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沖擊。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自愿或不自愿地離開祖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尋找新的謀生之路。另一方面,城鄉差別拉大、收入增長緩慢也使農民開始質疑“土地保障”的可靠性,許多人涌向了城市。“把9億多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俞敬忠說。
統計顯示,過去13年里,由于征用土地,中國已有2000多萬農民失去了土地。從1996年到2003年,中國的耕地面積銳減了1億畝,人均耕地只有1.43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分析,從2000年到2030年,中國計劃占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這就意味著將有1.1億多農民失去土地。
即使對于仍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土地帶給他們的保障水平也顯得難以為繼。衛生部的統計顯示,中國農村至今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中國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人口設計實施的。
中國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職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并推動中國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本力量。但是,在絕大多數城市,農民工尚未被納入社保體系。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已經開始行動。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國政府出臺了一項宏偉計劃,即用8年時間,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起新型的合作醫療制度:參保農民以戶為單位,每人每年繳納10元,中央和地方財政各補10元,作為合作醫療基金。參保農民生病住院,就可按比例報銷部分醫藥費。
如今,這一機制已經在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等地農村開展。記者在江蘇省江陰市利港鎮看到,農民黃鞋娣親手從市農保部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兒子換腎治療按“大病統籌”規定報銷的6萬元支票,一家人忍不住熱淚盈眶。同時,不少經濟發達地區已將關注目光投向了農民工這一龐大的邊緣群體。北京市已正式將外地農民工納入到本市基本醫療保險的范疇中。廣東省各地為農民工采取了養老、醫療、失業三險捆綁參保。
目前,中國共有5200萬人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20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并有6800多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至2003年底,中國共有1257萬農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戶生活補助。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推行農民工的工傷保險,為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提供人身保障。
今年3月,“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被寫入中國憲法。中央黨校政法部劉素華博士說,廣大農民將最終是“社保入憲”的最大受益者。明年,中國的財政政策將由前幾年的“積極”轉為“穩健”,這預示著中國將更加兼顧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據此預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是來年中國財政支出的主要投向之一,農村社保投入將會進一步加大。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