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歷史上輝煌過的中國,在十九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100多年里貧窮、落后、挨打。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總想盡快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掀起的“大躍進”,就是這種思想動機的一次嘗試。動機不能說不好,作為
當時七億人口大國的一員,怎么能不為全國鋼產量還不及3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盧森堡而著急呢?但那場運動失敗了,造成嚴重后果。毛病出在急躁冒進,試圖用群眾運動的方法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背離了“科學發展觀”。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出現另一種背離科學發展觀的情形。過去為少、為慢發愁,而今為快、為多發愁。
前不久有報道,預測今年的電力將新增能力5100萬千瓦,從而使全國的發電能力躍居世界首位。媒體在報道這一訊息時,不是贊揚這一創造“世界第一”的成就,相反批評這是追求“數量型增長方式”,“不可樂觀的電力裝機世界第一”,不講成本效益,“只講裝機能力,就像只講GDP一樣”。報道引用能源部門的看法解釋說,電力大規模和快速發展是“低下的高能耗經濟增長方式逼迫”的結果。
最近許多創造“世界第一”、“世界前列”的產品、行業都遭遇電力類似的待遇。
鋼鐵企業協會前不久透露,今年全國鋼產量將達2.6-2.65億噸,比去年增加4000萬噸。這在過去肯定作為重大好消息加以宣揚。中國人一直有“鋼鐵夢”,日本因為有700萬噸鋼就發動對中國和亞洲的侵略戰爭,欺負中國沒有鋼。1958年成天報紙上號召要為1070萬噸、1800萬噸鋼奮斗,要“鋼鐵元帥升帳”,結果也沒成功。倒是改革開放后,鋼鐵發展起來了,多年產量居世界首位,現在人們似乎對之已不稀罕。去年達到2.2億噸,是世界上第一個超過2億噸的國家,報紙上連像樣的消息都沒有。今年一下又增4000萬噸,肯定不會作為好消息來傳播,因為鋼鐵同汽車、房地產、電解鋁等一起被列入“過熱”行業,屬于宏觀調控對象。與這巨大產量相對照,我們的許多特種鋼卻不得不長期依賴進口。
今年全國煤產量預計達19億噸,比去年一下子增產2.3億噸,無論總產量和增長規模無疑都居世界第一。但社會和輿論界對此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重大礦難不斷,小煤窯亂采亂挖,資源嚴重浪費,環境嚴重惡化等壞消息不絕于耳。倒是針對西部能源產區高耗能產業遍地開花的情況,媒體敲響警鐘:警惕中國成為世界高耗能產業轉移中心!
中國從1985年以來就是世界第一水泥生產大國。2003年產量達8.63億噸,占全球總產量44%。今年產量將進一步增長。但連業內人士都不得不承認,水泥行業存在增長過猛、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價格下跌、大批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面臨淘汰的“嚴重危機”。
據說,中國有幾百種重要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它們的發展是構成我國國力增強和維持9%經濟增長的重要因。中國作為的發展中的大國,一段時期這樣的發展是必要的。但有些東西規模大、發展快是有益的,有的是喜憂參半的,有的對經濟的全局和長遠甚至是有害的。
今天對發展的看法已發生變化了。那種片面追求速度、規模和GDP增長,不計成本、效益,不重視質量,不重視市場、資源、環境發展傾向,是落后的發展思維,是應該摒棄的。各地、各部門和各企業應該按照中央的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走質量、效益、節約、環境、平衡、可持續發展和物質與社會相和諧、人類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道路。我們現在的生產規模已相當大了,現在是放棄粗放的、規模擴張型發展思路的時候了。否則,有些產品和行業將面臨資金匱乏、資源緊張、市場飽和、競爭力下降、失去發展后勁,甚至會陷入大批企業倒閉、殃及社會的危險。銀行、財政若不把好閘門,對它們也將后果無窮。
“世界第一”、“世界前列”的東西,我們還是需要,那些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居“世界第一”、“世界前列”越多越好,自主創新的東西越多越好。據研究統計,2001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中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社會呼喚我國在信息科學和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能源科學和技術、環境科學和技術、納米科學和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未來世界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創造一些“世界第一”和“世界前列”的東西出來,呼喚在治理干旱、征服沙漠、攻克癌癥和艾滋病和研制先進防衛武器方面創造出更多的奇跡來。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