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引用調查公司的數據稱,中國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強于城鎮居民。為此,12月15日《新京報》刊發《真正的幸福源自公正和平等》,對這種說法進行了質疑。對此,筆者深有同感。
我們知道,問卷調查只是反映真實環境的一種途徑,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未必完全符合事實
。在問卷的設計、指標的設定、區域人群的抽樣選擇、調查所發生的環境以及后期統計中都可能出現各種偏差,我們只能把調查出的數據作為一種真實環境的參考。
在報道里可以看到,這僅僅是一次針對全國7個大中城市、7個小城鎮及8個農村地區的調查。這8個農村地區是富裕還是貧困,我們不得而知;同時,僅僅8個地區是否具有代表整個農村的可能,也值得懷疑。同理,7個城鎮以及7個大中城市的富裕和貧困狀況,以及它們是否具有代表性,也必須考慮。如果僅僅是8個富裕農村和7個貧困城鎮相比而得出現在的結論,那么,這個結論就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另外,幸福感本是一種主觀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幸福觀,在不同的瞬間、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需求下,可以體會到不同的幸福。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與亞歷山大的對話可謂經典:亞歷山大在招攬人才時找到第歐根尼,說:你需要的,我都可以給你。正在木桶里曬太陽的第歐根尼只是淡淡地揮了揮手,說,請你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可能農民的孩子能上中學就是幸福,城市的孩子能上大學才是幸福;農村的兄弟能坐回出租車就是幸福,城市的白領能開上轎車才是幸福。如果從精神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出,在這個看似荒謬的結論背后,述說著一個更真實的結論。俗話說得好:餓漢的問題比飽漢的問題更容易解決。物質條件越艱苦,欲望越低,稍微的提高就讓人們感到滿足。所以,這個結論只能從反面說明農村生活水平仍然比較低,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
書籍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工作,把一些正面的、令人鼓舞的事情傳播給公眾,能促進社會進步。但引導需要技巧,要順應時代、順應潮流,要用真實的情況來引導公眾,而不能說風就是雨,用片面代替全面。農民的幸福在真實中體驗,專家也不要代替農民兄弟感受幸福。
□沈寅(人民日報新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