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社會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時代,互聯網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巨大貢獻,可以說怎么估計也不過分。中國人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導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落后的原因很多,在每個時代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至少在當今信息時代,誰要是拒絕互聯網,誰就可能落后于人,就可能被動挨打,這幾乎是
沒有疑義的。
所以,當我讀到“未成年人更信任網絡”的消息時,不禁倍感欣慰。據報道,上海市少工委辦公室和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最近聯合完成的“未成年人的媒體需求調查”顯示,互聯網在未成年人的心目中權威性相對較高,當被問及“如果你有意見時,必須讓盡可能多的人相信你,你會怎么做”時,未成年人選擇尋求新興e媒體幫助者的比例最高,達到了尋求電視、電臺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幫助者的兩倍。
不能否認,一些網站上充斥著大量“少兒不宜”的內容,“三好學生沉溺于黑網吧之后……”、“色情網站毀了我的大學夢”之類新聞也屢屢見諸報端,情況一度非常嚴重。但在聞聽“未成年人更信任網絡”的消息后,那些視網絡如洪水猛獸的人,那些對未成年人親近網絡可能出現的“危險”憂心忡忡的人,我看可以一百個放心了。如果說網絡上有“少兒不宜”的內容,有信息虛假的現象,其他傳統媒體上何嘗沒有?我們不必對網絡懷有特別的偏見與敵意,不能把所有的網民包括未成年網民都變成瞎子聾子。
曾經看過一幅外國漫畫:上小學的兒子急匆匆趕回家,在電腦前忙得大汗淋漓的父親對他說,真不好意思,這封郵件我發了一下午也沒發出去,只好又編謊話騙你回家幫我看看。這幅畫面,堪稱互聯網時代“父親”與“兒子”關系的真實寫照。與其他技術手段和信息傳播方式不同,互聯網仿佛天生就是為年輕人、為未成年人“量身定做”的。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未成年人無師自通如魚得水,未成年人破天荒第一次獲得了與成年人“平起平坐”的機會,孩子同時也是父母的老師,學生同時也是老師的老師,教育思想家們孜孜以求的“被教育者反哺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在這里變成了生動活潑的現實。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具有很強的即時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以及極大的包容度、延伸度和密集度,未成年人從中找到了一個嶄新的、無比廣闊的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空間。他們一邊在課堂上聆聽老師的諄諄教誨,一邊在網絡上接觸到各種豐富多彩的信息,他們不再把老師當成絕對正確的化身,不再把課本當成正確答案的惟一出處。當小學語文課本上還在言之鑿鑿地宣揚“在太空用肉眼可以看到長城”的神話時,一些學生已經可以從網上看到這一神話被戳穿的“現場直播”了。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當前網絡媒體表現出的影響力、社會地位、政治認可度以及對重大事件的報道能力,足以證明網絡已經成為中國的主流媒體之一。特別是自去年“非典”以來,網絡因其減緩信息傳播壓力之功而備受高層矚目,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對一位參與防治“非典”的一線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總書記也上網”一時成為美談。2004年9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也指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互聯網的日趨成熟,將催生出一個成熟的網民群體、一個成熟的未成年網民群體。歷史將會證明,“未成年人更信任網絡”是一條好消息,未成年人的選擇是對的。(作者:潘多拉,《北京青年報》評論員,青年雜文家。)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