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2月13日電(代群、熊潤頻)記者最近隨教育部調研組,對安徽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進行調研。一些教育專家和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我國基礎教育弊端日益顯現,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舊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突出表現在課程目標上
,過分注重傳授知識,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個性、創造性發展的關注嚴重不足,難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創新能力。
安徽省教育廳廳長陳賢忠用7個“過于”,描述了基礎教育以往存在的弊端: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并缺乏整合;課程內容過于‘繁、難、偏、舊’,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課程實施過于強調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課程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課程管理過于集中,不能適應地方、學校、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要。
這種方向上的偏差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年年上升;所謂的學習尖子不會與人相處,就業無門;中小學生學習負擔沉重,花季學子自殺現象屢屢發生。
一些專家預測,如果不進行課程改革,若干年后,我們的學生將在民主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環境意識、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明顯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的學生。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點已近3年,2005年,全國將全面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國家督學成尚榮說,課程的改革實質是教育思想的變革,國家希望通過課程改革改變應試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是課改的第一個目標。教育專家認為,義務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不是終結性的教育,因而課程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應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地發展。
新課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新課程確定并重視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如英語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識與能力等,強調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
新課程重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倡導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學生的背后是民族。”國家督學成尚榮說,世界各國早已開始課程改革,通過課改培養學生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作為培養目標,并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措施。
“正在推行的課程改革使中國的學生能夠和外國的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成尚榮說,新課改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其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兩為”: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完)
上海二期課改標準試行稿發布:增設語文閱讀課
新課改在部分鄉村“水土不服”
記者來信:高中課改別讓名校成為孤獨“領舞者”
天津課程改革走在前列
三年課改35萬學生受益
是課程改革還是平均發展?
學生考試評價制度逐步向課改傾斜
新華網合肥12月13日電(代群、熊潤頻)伴隨課改的推進,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生的評價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小學取消升學考試,改為就近入學;重點中學被取消,入學的名額開始逐步分配到各個初中;中考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考試成績不再作為惟一的評價依據,而變成評價時的一個組成部分……
“透過這些改革,教育部門實際上向社會發出了明顯的信號:學生的評價制度將逐步向課程改革傾斜。”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胡平平說,“絕不會讓搞課改的學校和學生在評價中吃虧。”
改革評價制度,無疑顯示了教育部門將課改進行到底的決心。國家督學成尚榮說,和課改的目標一致,新一輪的評價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單純依據成績來論英雄。他認為,最終高考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將會發生變化,以適應基礎教育的改革。
在堅定不移推進課改的同時,安徽省也在不斷地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多年來,安徽省一直堅持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入初中,堅決制止個別地方的反彈。2004年秋季,安徽省已做到小學畢業生全部免試就近升入初中。對生源較多、學校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堅決不搞任何考試,而嘗試進行電腦派位等辦法。
在中考命題方面,從1997年起,安徽就實行面向全體學生,著重考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嚴禁出偏題、怪題;要求命題者聯系學生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命題。在考試形式方面,從1999年開始,逐步實行體育加試和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考查,以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2001年開始,實行了政治、歷史開卷考試。
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方面。從1997年開始,在合肥等市試點將省、市示范高中部分招生名額分配到初中的做法。2004年秋季,將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標的45%分配到所有初中,并決定力爭3年內省、市示范高中招生名額全部分配到初中。
中考改革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為了使新課程實驗得以有效實施,使素質教育取得實質性進展,安徽省擬在明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初中生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改變以考試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在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價、高中招生錄取三方面進行新的突破。(完)
農村中小學課改需扶持
新華網合肥12月13日電(記者代群)記者最近隨教育部調研組走訪安徽農村基層學校時發現,農村課改有“三缺”:缺教師、缺教材、缺校舍。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國家應對農村地區的課程改革工作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
“我國70%的學生在農村,扎實推進農村課改,是確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健康發展的關鍵。”安徽省教育廳廳長陳賢忠說。安徽農村有小學生510多萬人,占全省小學生總數的77%,有初中生236萬多人,占全省初中學生總數的64%。
在不少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素質不高,很難適應課改需要。安徽省淮北地區大部分、江淮地區一部分縣,農村中小學教師缺編嚴重,有的小學、初中師生比甚至超過1:35,又長期得不到補充。不少教師是民辦教師轉正的,年齡大,思想保守,學習進修不夠,給推進農村課改帶來很大困難。
安徽是農業大省,各級財政都很困難。有19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0個省扶貧開發重點縣,這些縣絕大多數又是百萬人口以上的人口大縣。這些地方農村中小學危房多,許多學校校舍嚴重不足,加上教師又嚴重缺編,導致許多農村初中,大班額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課改的落實。到目前為止,基層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課改教材的城市化,也是農村學校課改面臨的又一難題。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龍鎮中學的老師反映,新課改數學教材中有互聯網、證券知識等內容,農村教師從未接觸過,農村學生也很難理解。一些教師還說,數學教材用地板磚來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概念,可是,農村的家庭中很少有鋪地板磚的,學生對此難以理解。在英語教材中,也出現了漢堡包的例子,農村教師說,什么是漢堡包,對農村的學生解釋不清。
教育部赴安徽調研組副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高凌飚認為,中小學危房多,辦學條件差,教育基礎薄弱,教育質量低,這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地區就沒有條件實行課改。
“課改追求的是啟發學生的自主思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凌飚說,要達到這一目標,并不需要遵循固定的教學模式。農村教師應該學會就地取材,用農村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將課改理念融入到教學中。比如說,新教材用地板磚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概念,農村學生對地板磚沒有客觀認識,教師可以將地板磚換成稻田或麥田或林地,只要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數的概念,而且學習中不感覺枯燥,就達到了目的。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胡平平說,建議國家設立課改專項經費,以支持廣大農村的課程改革。同時,加快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為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中小學教師培訓和學科的整合提供保障條件。
銅陵市教育局副局長徐少明說,要加大對農村課程改革的“智力扶持”力度。農村課改最大的難題是教師的素質不高。教育部門應該多組織好的教師“下鄉”開展教研活動,開講座、上公開課等,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對農村教師進行最大限度的培訓。
國家督學成尚榮說,對農村課改的扶持問題,應該引起重視。有關部門要對農村教育的現狀進行充分調研,課改不能脫離農村實際,在政策、物質條件保障上要向農村適當傾斜。(完)
教育專家認為,課改不會降低學習成績
新華網合肥12月13日電(代群、熊潤頻)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破除應試教育。在課改的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爭論,甚至是懷疑。在各種課改質疑聲中,最多的是:課改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升學率。有關專家認為,這一說法毫無根據。
教育部赴安徽調研組副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凌飚認為,課程改革和考試并不對立,在課程改革實施得好的地區,學生的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其中包括學習能力的提高。
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朱曉光提供了一組數據:池州市貴池區在沒有實行課改前,中考成績優秀的學生人數在500人~600人之間,課改后這一數字上升為1400人左右;其臨近的石臺縣有10萬人口,沒有進行課改,中考成績優秀者每年在60多人,而實施課程改革的貴池區有60萬人口,其中考優秀的學生現在每年是1400人左右。
朱曉光分析說,新課程改革并不是排斥學習,而是培養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老師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輕松、更有效地掌握知識。課改實驗區的學生學習成績大幅提高,是課程改革后必然產生的成效之一。
這樣的觀點,在安徽省銅陵市同樣得到了驗證。銅陵市是安徽省課程改革實施較早的一個地區,實行課改后,高考升學率一直穩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課改使學生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從過去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國家督學成尚榮說,這種根本性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升,從而帶來成績的提高。(完)
廣西中考大變臉 不論分數論等級
新華網南寧12月13日電(王勉、黎焱)記者日前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獲悉,廣西明年13萬進入課改實驗區的中考考生將面臨一種全新的評價和考試制度———成績分為A、B、C等各種等級,不再以分數出現,且綜合素質不過關的考生,不能被高中學校錄取。
2005年6月,廣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將有10個地級市的13萬多名初中畢業生參加升學考試,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體育。考試方式可采用紙筆測驗、聽力測試以及口試、面試答辯、實驗操作、體能測試等多種形式;紙筆測驗可采取閉卷、開卷或開閉卷結合等不同形式。
普通高中招生把學生和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基本依據。考生中考成績以A、B、C、D、E等級別來呈現。綜合素質評價為A等者,方可作為保送生推薦;A、B等級者,示范高中及一級學校方可錄取;C等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錄取。(完)
教育部赴安徽調研組副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高凌飚認為,中小學危房多,辦學條件差,教育基礎薄弱,教育質量低,這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地區就沒有條件實行課改。
“課改追求的是啟發學生的自主思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凌飚說,要達到這一目標,并不需要遵循固定的教學模式。農村教師應該學會就地取材,用農村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將課改理念融入到教學中。比如說,新教材用地板磚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概念,農村學生對地板磚沒有客觀認識,教師可以將地板磚換成稻田或麥田或林地,只要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數的概念,而且學習中不感覺枯燥,就達到了目的。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胡平平說,建議國家設立課改專項經費,以支持廣大農村的課程改革。同時,加快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為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中小學教師培訓和學科的整合提供保障條件。
銅陵市教育局副局長徐少明說,要加大對農村課程改革的“智力扶持”力度。農村課改最大的難題是教師的素質不高。教育部門應該多組織好的教師“下鄉”開展教研活動,開講座、上公開課等,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對農村教師進行最大限度的培訓。
國家督學成尚榮說,對農村課改的扶持問題,應該引起重視。有關部門要對農村教育的現狀進行充分調研,課改不能脫離農村實際,在政策、物質條件保障上要向農村適當傾斜。(完)
教育專家認為,課改不會降低學習成績
新華網合肥12月13日電(代群、熊潤頻)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破除應試教育。在課改的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爭論,甚至是懷疑。在各種課改質疑聲中,最多的是:課改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升學率。有關專家認為,這一說法毫無根據。
教育部赴安徽調研組副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凌飚認為,課程改革和考試并不對立,在課程改革實施得好的地區,學生的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其中包括學習能力的提高。
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朱曉光提供了一組數據:池州市貴池區在沒有實行課改前,中考成績優秀的學生人數在500人~600人之間,課改后這一數字上升為1400人左右;其臨近的石臺縣有10萬人口,沒有進行課改,中考成績優秀者每年在60多人,而實施課程改革的貴池區有60萬人口,其中考優秀的學生現在每年是1400人左右。
朱曉光分析說,新課程改革并不是排斥學習,而是培養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老師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輕松、更有效地掌握知識。課改實驗區的學生學習成績大幅提高,是課程改革后必然產生的成效之一。
這樣的觀點,在安徽省銅陵市同樣得到了驗證。銅陵市是安徽省課程改革實施較早的一個地區,實行課改后,高考升學率一直穩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課改使學生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從過去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國家督學成尚榮說,這種根本性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升,從而帶來成績的提高。(完)
廣西中考大變臉 不論分數論等級
新華網南寧12月13日電(王勉、黎焱)記者日前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獲悉,廣西明年13萬進入課改實驗區的中考考生將面臨一種全新的評價和考試制度———成績分為A、B、C等各種等級,不再以分數出現,且綜合素質不過關的考生,不能被高中學校錄取。
2005年6月,廣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將有10個地級市的13萬多名初中畢業生參加升學考試,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體育。考試方式可采用紙筆測驗、聽力測試以及口試、面試答辯、實驗操作、體能測試等多種形式;紙筆測驗可采取閉卷、開卷或開閉卷結合等不同形式。
普通高中招生把學生和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基本依據。考生中考成績以A、B、C、D、E等級別來呈現。綜合素質評價為A等者,方可作為保送生推薦;A、B等級者,示范高中及一級學校方可錄取;C等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錄取。(完)
特約編輯:張慶德